崔鶠(一○五七~一一二六),字德符,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父毗徙居潁昌,遂爲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哲宗元祐九年(一○九四)進士(《墨莊漫錄》卷三),調鳳州司戶參軍,筠州推官。徽宗初立,爲相州教授。以上書入邪等,爲蔡京所免。政和中,調績溪縣令。宣和中監西京洛南稻田務,亦以事免。六年(一一二四),起通判寧化軍,召爲殿中侍御史。欽宗繼位,授右正言。未幾,以龍圖閣直學士主管嵩山崇福宮,命下而卒,年七十。事見《新安志》卷五、《永樂大典》卷二七四四《祭崔正言文》,《宋史》卷三五六有傳。崔鶠詩,據《道鄉集》、《墨莊漫錄》等書所引錄,編爲一卷。
陳瓘(一○五七~一一二四),字瑩中,號了翁,南劍州沙縣(今屬福建)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調招慶軍掌書記,湖州州學教授。七年,知濠州定遠縣。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簽書越州判官,通判明州。紹聖元年(一○九四),召爲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校書郎。四年,出通判滄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知衛州。徽宗繼位,召拜右正言,遷左司諫。以彈劾蔡京,罷監揚州糧料院,尋改知無爲軍。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召爲右司員外郎,兼權給事中。以忤曾布,出知泰州。崇寧中,坐黨籍除名勒停送袁州、廉州編管,以赦移郴州。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又因上《尊堯集》事,再徙台州。居台五年,由於被蔡京、蔡卞等忌恨,獲自便後仍不斷流徙。宣和六年卒於楚州,年六十八。著有《了齋集》四十二卷、《約論》十七卷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大多已佚。《兩宋名賢小集》收有《了齋詩集》一卷。事見《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三《陳了翁年譜》、《閩中理學淵源考》七,《宋史》卷三四五有傳。陳瓘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爲底本,與從他書輯得瓘詩若干,合編爲一卷。
釋可復,住越州(今浙江紹興)延慶寺。爲青原下十三世,法雲善本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釋寶覺,俗姓時,安州(今河北安新)人。住婺州寶林寺,稱果昌寶覺禪師。爲青原下十三世,法雲善本禪師法嗣。與楊傑有交。《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釋法聰,住越州(今浙江紹興)天衣寺。爲青原下十三世,石門元易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齊禪師,俗姓陳,福州長樂(今屬福建)人。年二十八從雲蓋智禪師出家,後住吉州青原寺。爲青原下十三世,石門元易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釋智月,先居潁之薦福寺,哲宗紹聖三年(一○九六)移住鄧州(今屬河南)香嚴寺,稱智月海印禪師。爲青原下十三世,投子修顒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二首。
尼法海,寶文呂嘉之姑,住平江府(今江蘇蘇州)西竺寺。爲青原下十三世,本覺守一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釋志璿,俗姓陳,南粵人。住潭州雲峰寺,稱祖燈志璿禪師。爲青原下十三世,法雲善本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五首。
湡禪師,住處州(今浙江麗水)治平寺。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釋道和(一○五七~一一二四),俗姓潘,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住真州長蘆寺、成都金繩禪院(《九華集》卷一九《金繩院觀音塑像記》)。稱祖照道和禪師。爲青原下十三世,法雲本禪師法嗣。徽宗宣和六年卒,年六十八。《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詩四首。
釋自賢,住潭州南嶽承天院。爲南嶽下十四世,雲蓋本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偈三首。
釋普融,古田(今屬福建)人。爲南嶽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釋道初,俗姓馬,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住蘄州龍華寺。爲南嶽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偈二首。
釋慧懃(一○五九~一一一七),俗姓汪,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嗣五祖得度,復遍參名宿。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居江寧蔣山太平興國寺。稱慧懃佛鑑禪師,爲南嶽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政和七年卒,年五十九(《嘉泰普燈錄》卷一六、《守珣傳》)。《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