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巩/言}元,字無{巩/言}。嘗與契嵩倡和(《鐔津文集》卷二一)。
釋惟晤,字沖晦。嘗與契嵩、楊蟠倡和(《鐔津文集》卷二一)。今錄詩十八首。
釋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靈,自號潛子,欲姓李,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人。七歲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遊方天下。仁宗慶曆間居錢塘,嘉祐六年(一○六一)入京,獻所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詔付傳法院,並賜號明教。神宗熙寧五年六月卒於杭州靈隱寺,年六十六。有《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餘卷。今存《鐔津文集》二十二卷,其中詩二卷。事見《鐔津文集》卷首宋陳舜俞《鐔津明教大師行業記》。 契嵩詩,以《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明弘治刊本《鐔津文集》爲底本,校以《宋四十名家小集》(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鐔津文集》尚有有明永樂刻本(藏湖南省圖書館)、萬曆三十五年嘉興楞巖寺刻徑山藏本(藏武漢大學圖書館),其所載詩與弘治刊本同。
榮諲(一○○七~一○七一),字仲思,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人。舉進士。歷廣東轉運使、知澶州、京東轉運使,又使成都府路。召爲戶部副使,出知洪州。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徙知舒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二七),未至而卒,年六十五。《宋史》卷三三三有傳。
王疇(一○○七~一○六五),字景彝,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累遷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拜樞密副使。次年卒,年五十九,謚忠簡。《隆平集》卷一○《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張靖,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雞肋編》卷下),望子。幼與文彥博同學。仁宗天聖五年(一○二六)進士(《邵氏聞見錄》卷九、《石林燕語》卷三)。文彥博爲相,擢直龍圖閣(《石林燕語》卷一○)。嘉祐八年(一○六三),仁宗崩,以三司戶部判官權西京轉運使,終山陵而罷(《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三七)。神宗熙寧初爲淮南轉運使,究陜西鹽馬得失,竟獲罪(《宋史》卷一八一《食貨》三下)。降知邠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二二)。五年(一○七二)以光祿卿直史館知陜州;八年,知荆南(同上書卷二二九、二七)。有《棋經十三篇》,今存。今錄詩二首。
元積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景祐四年(一○三七)知黄巖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嘉祐中,知贛州(明嘉靖《贛州府志》卷七)。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宿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一二),熙寧七年,復直昭文館(同上書卷二五八),尋出知福州。十年,除直龍圖閣(《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元豐二年(一○七九),知江寧(清嘉慶《江寧府志》卷二○)。移知洪州(《元豐類稿》卷一九《洪州東門記》)。有《江湖堂詩集》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錄詩二首。
慎鏞,字元音(《宋詩紀事補遺》卷一○),衢州(今屬浙江)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以禮部郎中秘閣校理知湖州(《嘉泰吳興志》卷一四)。事見《宋史》卷二七七《慎從吉傳》
錢仙芝,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知臨海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仁宗景祐中以秘閣校理知歙州。事見宋《淳熙新安志》卷九。
李楫,仁宗景祐中知荆門軍。事見民國《湖北通志》卷一一○。今錄詩二首。
楊士彥,仁宗景祐間官大理寺丞(《范文正公集》卷一一《宋故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神道碑銘》),嘉祐七年(一○六二),以都官員外郎知江陰軍,曾疏濬橫河(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一六)。
李章,洪州(今江西南昌)人。曾知鄠縣。神宗元豐中以少卿分司西京,旋致仕。事見清乾隆《鄠縣新志》卷六、《文潞公文集》卷五《遊史館張大卿致政李少卿史館傅兵部濟上郊園》及題下注。
文彥博(一○○六~一○九七),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天聖五年(一○二七)進士。歷御史、轉運副使、知州判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平章軍國事,拜太師,封潞國公。哲宗紹聖四年卒,年九十二。徽宗崇寧間預黨籍,後追復太師,謚忠烈。一生更事仁、英、神、哲四朝,洊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餘年。著有《潞公集》四十卷。《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三、《宋史》卷三一三有傳。 文彥博詩六卷,以明嘉靖五年平陽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北京圖書館)。參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錫疇、瞿熙邦校本(簡稱季校本,藏北京圖書館);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補本(簡稱傅校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另從《施注蘇詩》、《輿地紀勝》等輯得集外詩九首、附于卷末。
程珦(一○○六~一○九○),字伯溫,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顥父。仁宗天聖中歷黄陂、廬陵二縣尉,潤州觀察支使。歷知龔、鳳、磁、漢諸州。神宗熙寧中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宮,致仕。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事見《宋史》卷四二七《程顥傳》、《新安文獻志》卷六二。今錄詩二首。
席汝言(一○○六~?),字君從。曾官司封郎中。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與司馬光、富弼、文彥博等爲洛陽耆英會,各賦詩,時年七十七。事見《司馬文正公文集》卷六五《洛中耆英會序》。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