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攄,鄉貢進士,官袁州州學直學,與祖無擇同時(《祖龍學文集》卷六)
閻珣,與祖無擇同時。曾爲江西轉運使(《祖龍學文集》卷六)
蕭元宗,揚州(今屬江蘇)人。與祖無擇同時(《祖龍學文集》卷五)。
任大中,字子固,三衢(今浙江衢縣)人。老于儒學,作詩寒苦。曾有詩集,已佚。事見《苕溪漁隠叢話》前集卷五二。今錄詩四首。
祖無擇(一○一○~一○八五,生年參《龍學文集》所附《龍學始末》及《咸淳臨安志》卷八九),字擇之,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廣南東路轉運使,入直集賢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陝府,遷湖北轉運使,入爲中書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進龍圖閣學士,知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三年(一○七○)謫忠正軍節度副使。元豐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陽九老祖龍學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祖無擇詩,以宜秋館校刊徐氏積學齋景宋鈔本《祖龍學文集》(其中詩四卷)爲底本,參校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南昌彭氏知聖道齋鈔本(簡稱彭本)。底本第五、六兩卷收入之祖氏與他人和詩及從《至元嘉禾志》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爲一卷。
呂璹(?~一○七○),字季玉,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惠卿父。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清源文獻·姓名爵里》),知漳浦縣,通判宜州。官至光祿卿。神宗熙寧三年卒(《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一五)。事見《宋史》卷四七一《呂惠卿傳》。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屬湖北)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爲鼎州武陵尉。皇祐二年(一○五○)召爲監察御史裏行。三年,因彈劾文彥博貶春州別駕。五年,復御史。至和元年(一○五四)知揚州,歷江東、河東轉運使,淮南、江浙、荆湖制置發運使,知洪州、瀛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爲御史中丞。二年,知太原。神宗即位,遷給事中,除三司使。熙寧元年(一○六八)拜參知政事。二年,卒,年六十。謚質肅。有文集、奏議等,皆佚。事見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一《唐質肅神道碑》,《宋史》卷三一六有傳。今錄詩四首。
丁寶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爲峽州判官,遷知剡溪縣、端州。皇祐四年(一○五二),儂智高陷城,坐是貶黄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七二)。改知諸暨縣。英宗即位,爲祕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出通判永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丁君墓表》、《臨川集》卷九一《丁君墓誌銘》今錄詩八首。
宋仁宗趙禎(一○一○~一○六三),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封昇王,冊爲皇太子。乾興元年(一○二二)二月即位,由章獻劉太后稱制主持朝政,凡十一年。明道二年(一○三三),太后去世,始親政。嘉祐八年卒,年五十四,葬永昭陵,廟號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建元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有《御製集》百卷(《玉海》卷二八),已佚。見《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紀》。今錄詩十三首。
張唐卿(一○一○~一○三七),字希元,青州(今屬山東)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以將作監丞通判陝州。四年,卒,年二十八。事見《安陽集》卷四七《故將作監丞通判陝府張君墓誌銘》。
聞人安壽,嘉興(今屬浙江)人(《至元嘉禾志》卷二七)。以父蔭爲國子博士(《宋詩拾遺》卷四)。
陳大雅,明州象山(今屬浙江)入,輔父。好爲義事,工詩,爲趙抃所知。終年八十八。事見《雞肋集》卷六七《朝奉郎致仕陳君墓誌銘》。
陳陀,宋初南城(今屬江西)人(《重刻麻姑山志》卷二)。生平不詳。
危固,字堅道,南城(今屬江西)人。不慕仕進,趙抃、元絳薦之朝,不就。有《自珍集》,已佚。事見《江西詩徵》卷七。今錄詩四首
劉巨,字微之,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慶曆、嘉祐間蘇軾兄弟及家勤國曾從之遊。事見《宋史》卷三九○《家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