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永,華州(今陝西華縣)人。仁宗寶元間知建安縣。事見《墨客揮犀》卷九。
釋文瑩,字道溫,一字如晦(清張鈞衡《湘山野錄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嘗居西湖之菩提寺。早年蘇舜欽稱之,薦謁歐陽修。後歸老於荆州之金鑾。所游多館閣名士。有《渚宮集》(明毛晉《湘山野錄跋》),已佚。又有《湘山野錄》四卷,成於神宗熙寧中(《郡齋讀書志》卷三下);《玉壺清話》(一名《玉壺野史》)十卷,成於元豐元年(一○七八)(《玉壺清話自序》),皆以隠居之所名之。事見《鄖溪集》卷一四《文瑩師詩集序》、《忠肅集》卷一○《文瑩師集序》。今錄詩三首。
福州運判,失其名,神宗熙寧初與程師孟、張徽等同遊宿猿洞(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三九)。
熊岑,與程師孟同時(《剡錄》卷七)
程師孟(一○○九~一○八六,)字公闢,吳(今江蘇蘇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吳郡志》卷三五)。歷知南康軍、楚州、洪州。入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爲江西轉運使,知福州。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知廣州(《續資冶通鑑長編》卷二四二)。九年,入爲給事中,判都水監。出知越州、青州,致仕。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八(同上書卷三九○)。《宋史》卷三三一、四二六有傳。今錄詩四十首。
元絳(一○○九~一○八四),字厚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歷知台、福、鄆諸州及開封府,又爲廣東、兩浙、河北轉運使,召爲翰林學士,官至參知政事。晚年以資政殿學士知青州,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元豐七年卒,年七十六,謚章簡。有《玉堂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二《太子少保元章簡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三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王舉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賜同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九)。英宗治平中知成都,進鹽鐵副使,知滄州,改河北都轉運使,知永興軍。神宗熙寧三年卒(同上書選舉三二之一五),年六十二。事見《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傳》。
董傳(?~一○六九),字至和,洛陽(今屬河南)人。舉進士。嘗在鳳翔與蘇軾過從。神宗熙寧二年卒。事見《東坡先生全集》卷五○《上韓魏公》、卷六八《記董傳論詩》。
蘇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子軾、轍合稱三蘇。年二十七,始發憤爲學,舉進士,茂才異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間,得歐陽修推譽,遂知名。爲秘書省校書郎,灞州文安縣主簿。與姚闢同修禮書,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傳世有《嘉祐集》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四《蘇君墓誌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蘇洵詩,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爲底本(存詩一卷),校以《四部叢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簡稱四部叢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蘇老泉先生全集》(簡稱康熙本)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曾舉茂才異等不第,創建旴江書院(旴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學者稱旴江先生。仁宗皇祐初,由范仲淹等薦,試太學助教,後爲直講。嘉祐中,爲海門主簿、太學說書。四年卒,年五十一。有《退居類稿》十二卷,《皇祐續稿》八卷。明成化間南城左贊編爲《旴江集》(亦作《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事見《旴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講年譜》,《宋史》卷四三二有傅。 李覯詩,以《四部業刊》影印明左贊編《旴江集》(其中詩三卷)爲底本,校以明正德十年孫甫刻本(簡稱孫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又錄得集外詩五首,編入卷末。
韓綜(一○○九~一○五三),字仲文,開封(今屬河南)人,億子。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歷開封府推官,遷三司戶部判官。出知滑、許、袁州。累遷刑部員外郎、知制誥。皇祐五年卒,年四十五。事見《樂全集》卷三九《韓君墓誌銘》。《宋史》卷三一五有傳。
周圻,江山(今屬浙江)人。仁宗時以都官員外郎通判滁州。事見《南滁會景編·古今題名》。
白贄,曾官大理寺丞。事見《臨川集》卷五一《奏舉人白贄大理寺丞制》。
霍交,曾爲兩浙轉運判官,與趙抃同時(《清獻集》卷三《招運判霍交回轅》、《題運判霍交瞻岷閣》詩)。
沈遜,字春述。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龍學文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