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佐,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知德清縣。事見《宋詩拾遺》卷二○。
湛俞,字仲謨,閩縣(今福建福州)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時年二十五。知安丘縣。英宗治平中以屯田郎中爲福建轉運判官。事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六。今錄詩二首。
陳統,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爲湖南提點刑獄,祠部郎中。事見清嘉慶《湖南通志》卷二○九。今錄詩二首。
馮行己(一○○八~一○九一),字肅之,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歷知石、保、霸、冀、莫、定、代等州。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知雄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三六)。以衛州防禦使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四(同上書卷四五四)。《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劉几(一○○八~一○八八),字伯壽,號玉華庵主(《鳳月堂詩話》),洛陽(今屬河南)人。仁宗朝進士(清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五)。通判邠州,知寧州。英宗時爲秦鳳總管。神宗時以秘書監致仕,隱居嵩山玉華峰下。哲宗元祐三年卒,年八十一。《宋史》卷二六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白子儀,曾與范鎮交友。事見《東齋紀事》卷五。今錄詩十首。
周貫,自號木雁子,膠東(今山東東部)人(《宋詩紀事》卷九○)。治平、熙寧時道人。事見《冷齋夜話》卷八。今錄詩四首。
趙丙(一○○八~?),字南正。曾舉進士,以太常少卿致仕(《司馬文正公集》卷六五《洛陽耆英會序》),居洛陽。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與司馬光、富弼等爲耆英會,時年七十五。有文稿十四編(同上書《趙朝議丙字南正文稿序》),已佚。今錄詩二首。
韓琦友,名未詳,有詩獻韓琦。事見《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五。
胡恢,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官華州推官(《夢溪筆談》卷一五)。
范鎮(一○○八~一○八九),字景仁,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寶元元年(一○三八)進士(《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二二),調新安主簿。召試學士院,授直祕閣、判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諫院,改集賢殿修撰,糾察在京刑獄,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誥。英宗立,遷翰林學士。明年,出知陳州。神宗即位,召復翰林學士兼侍讀、知通進銀臺司。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熙寧三年(一○七○)以戶部侍郎致仕。哲宗立,起提舉中太一宮兼侍讀,懇辭不就,改提舉崇福宮。數月復告老,再致仕,累封蜀郡公。元祐三年閏十二月卒,年八十一。謚忠文。有文集百卷,已佚。事見宋韓維《南陽集》卷三○《忠文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范鎮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九《范蜀公集》爲底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王照,曾知衢州,與趙抃同時(《清獻集》卷五《送衢守王照大夫》詩)。
趙抗,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抃弟。仁宗祐間,趙抃爲江原令,抗與俱。
趙揚,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抃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皇祐間趙抃爲江原令,揚與俱。
趙抃(一○○八~一○八四),字閱道(一作悅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軍節度推官。歷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洲。至和元年(一○五四),召爲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旋改益州。召爲右司諫,因論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奉使契丹,還,進河北都轉運使。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諫院召還,秋,擢參知政事。熙寧三年(一○七○),因反對青苗法去位。歷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復徙杭州。元豐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於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謚清獻。有《清獻集》十卷。事見《東坡集》卷三八《趙清獻公抃愛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趙抃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獻集》(十卷,其中詩五卷)爲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陳仁玉刻元明遞修十六卷本(其中詩七卷,簡稱陳本,書藏北京圖書館)、明成化七年閻鐸刊本(簡稱閻本,藏上海圖書館)、明嘉靖四十一年楊準序汪旦刊本(簡稱楊本,藏華東師大圖書館)、一九二二年趙氏仿宋重刊本(簡稱趙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爲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