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遵(一○一一~一○五七),字仲塗,饒州樂平(今屬江西)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饒州府志》卷二○),知洪州奉新縣。遷殿中侍御史,爲江淮、荆湖、兩浙制置發運副使。入爲御史,出知宣州。至和元年(一○五四)爲京東路轉運使(《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七六)。還爲右司諫、知諫院。嘉祐二年,以吏部員外郎直龍圖閣,卒,年四十七。事見《臨川集》卷九五《馬君墓誌銘》,《宋史》卷三○二有傳。
楊察(一○一一~○五六),字隠甫,合肥(今屬安徽)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通判宿州。慶曆元年(一○四一)爲江南東路轉運使(《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三二)。二年,還爲右正言、知制誥(同上書卷一三六)。六年,拜翰林學士(《學士年表》)、權知開封府。八年,出知信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六五)。徙揚州,歷知永興軍、益州、開封府。復爲翰林學士、拜三司使。嘉祐元年卒(同上書卷一八三),年四十六(《東都事略》卷六四)謚宣懿。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張澤,仁宗康定中以泗州通判攝滁州事。事見《輿地紀勝》卷四二。
元居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詩紀事》卷一五)。仁宗康定元年(一○四○)知天台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後知宿州(《宋詩紀事》卷二二引《泗上錄》)。今錄詩三首。
何約,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人。仁宗康定中爲肅政廉訪使。事見《靈巖志》卷三。
郭昌,仁宗康定元年(一○四○)爲大理寺詳斷官。事見《宋會要輯稿》識官一五之四○。
柳伯達,汝寧(今河南汝南)人(清康熙《汝寧府志》卷一四)。
馬彝,仁宗康定元年(一○四○)爲司勳員外郎。事見《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二五。
楚建中(一○一○~一○九○),字正叔,洛陽(今屬河南)人。第進士,知滎河縣。歷夔路、淮南,京西轉運使,進度支副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滄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一五)。五年,爲天章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知慶州(同上書卷二二九)。元豐五年(一○八二)參輿洛陽耆英會。八年,以正議大夫致仕(同上書卷三六○)。哲宗元祐五年卒(同上書卷四四八),年八十一。《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徐復,字復之,一字希顔,莆田(今屬福建)人。嘗舉進士不第。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召爲大理評事,辭歸,賜號沖晦處士。後居杭州講學,與林逋往來,稱二處士(《莆陽比事》卷三)。年七十餘卒。事見《元豐類稿》卷四八《徐復傳》,《宋史》卷四五七有傳。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爲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神宗時歷知兖州、青州。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東原錄》一卷。事見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三《龔公墓誌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李大臨(一○一○~一○八六),字才元,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知廣安軍,徙邛州。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知汝州,徙知梓州。八年,復天章閣待制(《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二六、二五八、二六九)。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同上書》卷三七四)。《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王說(一○一○~一○八五),字應求,鄞(今浙江寧波)人,致從子(《宋元學案》卷六)。師事楊適(《延祐四明志》卷四)。建桃源書院,教授鄉里三十餘年,人稱桃源先生(《甬上宋元詩略》卷一)。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特奏名補將仕郎,爲明州長史(《寶慶四明志》卷八)。元豐八年卒,年七十六。有遺稿十卷(《甬上宋元詩略》),已佚。清光緒《鄞縣志》卷二六有傳。
釋雲知,杭州普福院僧。歷仁宗、神宗朝(《咸淳臨安志》卷七九)。
羅誘,鄉貢進士,官袁州州學教諭,與祖無擇同時(《祖龍學文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