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銓,字文政,安仁(今江西余江東北)人。珣子。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嘗官嚴州通判。事見清道光《安仁縣志》卷二○。
柳拱辰,字昭昭,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通判鄂、岳州。至和二年(一○五五),以尚書職方員外郎知永州。事見清同治《武陵縣志》卷三五。
黄垍,邵武(今屬福建)人。奭子。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事見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八。
朱公綽,字成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吳郡志》卷二八)。景祐四年(一○三七),爲海寧州鹽官令。寶元二年(一○三九),權海寧州書記。康定元年(一○四○),再任鹽官令(清乾隆《海寧州志》卷七)。歷知彭州、廣濟軍。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知舒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六四)。仕至光祿寺卿。事見《樂圃餘稿》卷九《朱氏世譜》。
李昇之,與章峴同時,二人有唱和,見《桂勝》卷四。
章峴,字伯瞻,浦城(今屬福建)人。岷弟。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官太常博士(《文恭集》卷一四《章峴可太常博士制》)。嘉祐五年(一○六○),以職方員外郎知江陰(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英宗治平中,官提點廣南西路刑獄、轉運使,遷太常少卿(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一七《金石三》)。終金紫光祿大夫(《建寧府志》卷一五)。今錄詩七首。
王昌符,仁宗天聖八年(一○三○)曾以太常寺丞知龍溪縣。事見明嘉靖《龍溪縣志》卷五。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聖五年(一○二七)進士,授南康軍判官,移知廣州南海縣。又知潮、常州,尋召爲侍御史。儂智高叛,除荆湖北路轉運使,改益州路轉運使,召爲戶部副使。歲餘,以天章閣待制充陝西都轉運使。英宗治平初,召爲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黄州,改太平州。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三二○有傳。
楊異,字叔賢,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與陳希亮相繼爲進士(《宋史》卷四二六《張逸傳》)。嘗爲荆州幕,後改知鬰林(《湘山野錄》卷上)。仁宗嘉祐五年(一○六○)至八年爲都官員外郎(《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志》)。
陳希亮(一○○○~一○六五),字公弼,青神(今屬四川)人。仁宗天聖五年(一○二七,《宋史》作天聖八年)進士。知長沙縣,徙知虔州鄠都。皇祐元年(一○四九),知滑州。又知曹州、廬州,改江東、河北提點刑獄。嘉祐二年(一○五七),入爲開封府判官。出爲京西轉運使。英宗即位,遷太常少卿。治平二年卒,年六十六(《宋史》、《東都事略》均作六十四)。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一《陳少卿希亮墓誌銘》,《宋史》卷二九八有傳。
余靖(一○○○~一○六四),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初爲贛縣尉,累擢集賢校理。景祐三年(一○三六)以上疏論范仲淹謫官事,貶監筠州酒稅。遷知英州。慶曆間爲右正言。三使契丹,以作蕃語詩出知吉州。皇祐四年(一○五二),知潭州,改桂州。後加集賢院學士。嘉祐六年(一○六一),知廣州。官至工部尚書。英宗治平元年卒,年六十五。謚襄。有《武溪集》二十卷。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三《余襄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三二○有傳。 余靖詩二卷,以明成化九年蘇韡等刻《武溪集》爲底本(藏北京圖書館),參校明嘉靖四十五年劉穩刻本(簡稱劉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輯得的集外詩附於卷末。
韓宗彥(?~一○六○),字欽聖,其先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後徙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以蔭補將作監簿。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進士(《溫公續詩話》)。至和元年(一○五四),爲集賢校理(《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一之三三)。嘉祐三年(一○五八),爲提點刑獄(《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八八),以尚書兵部員外郎判三司鹽鐵勾院。五年,卒(《溫公續詩話》)。
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爲集賢校理。又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誥,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慶曆六年(一○四六),出知澶州,尋改青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五八)。七年,爲永興軍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撫使、知永興軍(同上書卷一六○)。八年,復爲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同上書卷一六四)。皇祐元年,知河陽,未幾卒(同上書卷一六六),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已佚。《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鮮于至,閬州(今四川閬中)人。侁父。贈金紫光祿大夫(《淮海集》卷三六《鮮于子駿行狀》)。
顔太初,字醇之,號鳬繹處士,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一作魯人(《宋史》卷三四七《顔復傳》)。仁宗時第進士,爲莒縣尉,改閬中、臨晉主簿。後移應天府戶曹參軍、南京國子監說書。卒,年四十餘。著有《洙南子》,並集十卷,已佚。《宋史》卷四四二有傳。今錄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