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遵度,字元規,潭州長沙(今屬湖南)人。棐子。以父廕爲襄城主簿,年二十卒於任(《侯鯖錄》卷二)。好爲古文,嗜杜甫詩,有集十二卷,已佚。《宋史》卷二九九有傳。今錄詩九首。
王洙(九九七~一○五七),字原叔(《隆平集》卷一四作源叔),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同上書),補廬州舒城尉。召爲國子監直講,遷史館檢討,天章閣侍講,同判太常寺。慶曆中因預蘇舜欽進奏院祠神會,貶知濠州,徙知襄、徐、亳州。召爲史館修撰、知制誥。至和元年(一○五四)爲翰林學士。嘉祐二年卒,年六十一(《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翰林侍讀講學王公墓誌銘》)。嘗預修《崇文總目》、《國朝會要》,著雜文千餘篇。今錄詩五首。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後改名庠。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後徙安州之安陸(今屬湖北)。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館,歷三司戶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深爲仁宗親信。慶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與匪人交結,出知河南府,徙知許州、河陽。不久召回任樞密使,與副使程戡不協,再出知鄭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獻。宋庠與其弟祁均以文學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得宋庠詩文,編爲《元憲集》四十卷。事見王珪《華陽集》卷四八《宋元憲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宋庠詩,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元憲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諸書散見的宋庠詩,編定十四卷。另輯得集外詩七首,附于卷末。
詹先野,字景舒,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仁宗天聖四年(一○二六)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後隠居不仕,嘯詠武夷山水間(《武夷山志》卷一七)。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有傳。
趙概(九九六~一○八三),初名禋,字叔平,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天聖五年(一○二七)進士(《青箱雜記》卷八)。通判海州,爲集賢校理、開封府推官。歷知洪、青、滁、鄆、徐州及應天府。預修起居注。累官樞密使、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師致仕。退居十五年,於神宗元豐六年卒,年八十八(《青箱雜記》卷八作八十六)。贈太子太師,謚康靖。《宋史》卷三一八、《東都事略》卷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爲宣化軍使,進直集賢院。歷知邢、漢、廬、鳳翔等州府,京東、陝西轉運使、河北都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知荆南、河陽、澶州,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爲翰林侍讀,未幾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三一○有傳。
周元明,與胡宿同時(胡宿有《與周元明遊南園》)。
孫沔(九九六~一○六六),字元規,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進士(《隆平集》卷一一),補趙州司理參軍。仁宗時歷知處、楚、慶、徐、秦、杭、青、并諸州,官至樞密副使。因事坐廢。英宗即位,起知河中府,改知慶州。治平三年,徙延州,道卒(《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八),年七十一(《隆平集》作年七十二)。謚威敏。《宋史》卷二八八、《東都事略》卷七○有傳。今錄詩四首。
周洙,新繁(今四川新都)人,生平不詳。其子表權(後更名表臣),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曾知漢州(民國《新繁縣志》卷七及所附《新繁文徵》卷首《姓氏誌略》)。
李虞卿,宋州楚丘(今山東曹縣)人。真宗大中祥符中,以父昌齡蔭試將作監主簿(《宋史》卷二八七《李昌齡傳》)。仁宗時,歷知建昌軍南城縣、登封縣(《元憲集》卷二四、二六制詞),遷鹽鐵判官,提點陝西刑獄(《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七六)。至和元年(一○五四),爲利州路轉運使。二年,改東川路(《金石萃編》卷一三四《白水路記》)。
胡宿(九九五~一○六七),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歷官揚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兩浙轉運使、修起居注、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師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誌銘》)。謚文恭。墓誌銘稱有文集四十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胡文恭集》七十卷,久佚。今所見者,有《唐詩鼓吹》、《吳郡志》、《天台續集》、《兩宋名賢小集》、《宋詩紀事》、《積書巖宋詩刪》等各收有胡宿詩。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胡宿詩文一千五百餘首,編爲《文恭集》五十卷,又搜輯散見於他書者爲《補遺》一卷。收入《四庫全書》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時,刪去其中青詞樂語十卷,並將《補遺》編入,定爲四十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清抄《文恭集》五十卷,《補遺》一卷,仍爲四庫館臣初輯本面貌。《宋史》卷三一八有傳。 胡宿詩,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文恭集》爲底本,校以清抄五十卷本(簡稱清抄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並參校《吳郡志》、《天台續集》、清陸貽典等刻《唐詩鼓吹注解》等書。另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李先,字淵宗,許州臨潁(今屬河南)人。兌從弟。進士,爲虔州觀察推官,攝吉州永新令。知信州、南安軍、撫州、楚州、歷利、梓、江東、淮南轉運使。累官秘書監致仕,年八十三。《宋史》卷三三三有傳。
李兌(九九五?~一○七○?),字子西,許州臨潁(今屬河南)人。進士,以屯田員外郎爲殿中侍御史,改同知諫院,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歷知杭、越。英宗時爲集賢院學士,判西京御史台。以工部尚書致仕。約神宗熙寧三年卒(《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四、之六),年七十六。謚莊。《宋史》卷三三有傳。
李宗易(?~一○七五),字簡夫,宛丘(今河南淮陽)人(清乾隆《襄陽府志》卷一八)。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進士(《范文正公集》卷一九《舉李宗易向約堪任清要狀》)。仁宗慶曆間,以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光化軍。神宗熙寧八年卒,有《少卿詩集》二十卷(《欒城後集》卷二一《李簡夫少卿詩集引》),已佚。今錄詩三首。
張掞(九九五~一○七四),字文裕,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舉進士,知益都縣。仁宗明道中知掖縣,通判永興軍。慶曆八年(一○四八),以祠部員外郎、直集賢校理爲河北體量安撫使。至和元年(一○五四),以工部郎中、直史館爲戶部副使。累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成德軍。以戶部侍郎致仕。神宗熙寧七年卒,年八十。事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八、一六四、一七六,《宋史》卷三三三有傳。今錄詩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