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选美记》第十七回
2018-05-20 14:07 编辑:那雨双
第十七回 晓旭雨中撑伞去 黛玉愁里含嗔来
《红楼梦》中的许多痴男怨女、才子佳人已经陆续“你方唱罢我登场”了,多愁多病、倾国倾城的林妹妹却未“千呼万唤始出来”。
林黛玉,这位大观园中的潇湘妃子,出身于南方一个虽是“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父母的早亡和文化的熏陶,使她有着一股浓郁的诗人气质。这位被曹雪芹理想化了的古典才女,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何处寻觅啦?
剧组从一开始就不断放出“星探”周游各地,以求找到十全十美的林黛玉,但长时间里并无新的发现。王扶林准备在现有演员中选择,他考虑得最多的是陈晓旭。
大多导演往往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而这种感觉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陈晓旭给王扶林的第一感觉竟是那样难以忘怀。
那是1983年夏天,一个细雨濛濛的日子,北京华侨大厦内一个“亭子”里,王扶林和另一位导演助理正忙着拆阅那一封封演员的自荐信。
“笃笃,笃笃......”轻微而有节奏的敲门声。门开了,门外站着一位姑娘。姑娘身穿一件湖绿色乔其纱套衫,牛仔裤裤腿挽到膝盖上,额前的刘海上蒙着细细的水雾,一条乌黑的长辫垂直腰际,辫梢上的水珠濡湿了衬衣。
“对不起,我找王导演。”姑娘有些胆怯地说。王扶林打量着她:“我就是,请问你是……”“我叫陈晓旭,从鞍山来的。”
王扶林点点头,他想起了半个月前,他曾收到自称是鞍山市话剧团陈晓旭的来信,她听说“红楼”剧组正在挑选演员,因此想试一试。来信颇长,谈了她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对黛玉这个人物的分析,另外还附了自己写的两首诗,几张印在杂志和挂历上的照片。
来信诚恳、坦率、执著,思路清晰。对《红楼梦》和黛玉的人物理解虽然尚浅,但仍可感受到独特的认识,再看照片,由于拍摄角度的限制,看不清爽,但眉眼、脸型无疑是接近黛玉的,王扶林阅后立即复信,请她到北京来当面谈谈,但附上一条说明,如果入选,车旅费给予报销,如果不录用,车旅费自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王扶林急忙让她进屋,招呼她坐下。她的眼睛很大,一双漂亮的杏仁眼,瓜子脸,肤色很白,高高的鼻梁,紧抿的嘴唇,比照片上要漂亮得多。她的身材纤弱,亭亭玉立。在与陈晓旭的交谈中,王扶林感到陈晓旭天资聪慧,思维敏捷,不是那种徒有其表的姑娘,她言谈简单,好联想,是一颗好苗子。王扶林在自己的心里为这个女孩留下了一席之地。
“王导演,那我走了。”陈晓旭缓缓站起,颇有些不舍。“在北京住哪儿?”“我今天下午就回鞍山。”呵,一缕轻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好吧,如果我们选用你,会去信通知你。”
陈晓旭对王扶林没有明确回答似乎有些失望。王扶林看出了她的心思,“回去好好读读《红楼梦》,会有用的。噢,火车票保存好,千万别丢了。”
这句话无疑对陈晓旭起了神奇的作用,她抬起头,眼睛里飘过一丝信任的火花,她看着王扶林,使劲地点了点头。
王扶林站在窗前,俯瞰着华侨大厦前的广场,只见陈晓旭款款走出大厦,回眸望了一眼这幢命运莫测的大楼。撑开尼龙伞,慢慢融入了茫茫人流中,老远,老远……
(实习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上一篇:《红楼选美记》第十八回 下一篇:《红楼选美记》第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