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劝君莫做“兴风人”》
2023-05-05 07:02 编辑:钭幻莲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年代里,是常被引用的一句话。风吹枝折干,有的连根拔起。可怜的树只有一点 “欲静” 的善良愿望,哪能挡得住风!
“风不止” 的标志是,年年都搞政治运动,一个运动未完,另一个运动就接上,没完没了。七八年又来一次,那是大而言之的。
运动产生了两种 “运动员”: 一种是每次运动都挨整,在劫难逃,无可奈何天! 一种是专整别人的,吃“运动饭”的。后一种人平时工作稀拉,运动一到,劲头就来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运动总把他往上推。这种人的影子现在仍时隐时现,不过有点躲躲闪闪罢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摒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人们可以安心搞四化建设了。这是安定团结的前提,也是有个宽松的环境的前提。不过,“惯性的力量” ,有时比人们想象的要厉害得多。运动没有了,有人就想用刮风来代替。世间尚有颇爱刮风的人,他们 “闻风而动”惯了,对呼风唤雨有癖好。这种人姑名之曰 “兴风人”。
上边有个什么精神,到了 “兴风人”所在的地区、部门,很快就刮起一阵风。前一段纠正不正之风,中央的精神明明是一要坚决二要持久。可是到了他这里,一阵风起,马上发表格给每个人填,要大家交代各自的“不正之风”。不是以查大案要案为主,而是普遍撒网,捕风捉影找对象。和本人一核对就清楚的问题,偏要向上汇报;有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领导人,当即指示“先查一查吧”; 于是,“奉上级之命”,背着当事人内查外调;结果,或者误伤好同志,或者不了了之。这是过去搞运动的一种习惯性做法。“兴风人”很熟悉此道。
刮风之危害,不可小看。现在,运动没有了,谢天谢地。但愿也不要轻易刮风,更不要把风刮成变相的政治运动。前一段有些地区、部门就刮过一阵颇不小的风,似乎不正之风和改革划等号,搞得一些勇于改革的同志抬不起头来。其不良影响至今还在费力消除。
吃过运动苦头的人,最怕“刮风”; 尝过运动甜头的人,最爱“兴风”。钱塘江上的“弄潮儿”要有几分真本领,而“兴风人”则无需任何能耐,只要有个善于闻风的鼻子就够了。
当今,风刮成“大气候”不大可能了。但也不要让风在一些地区、部门刮成“小气候”。
(1986年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赏析 杂文《劝君莫做“兴风人”》,是就纠正不正之风时的“刮风”现象而论及“兴风人”的,作者敏锐地抓到了这个问题。文中有两个很关键的词: “风”和“运动”,看似寻常,却是凝聚着作者立意行文的一番苦心。
批评“兴风人”,本可就风说风,为什么还要屡屡提到“运动”呢?这是因为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风”刮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运动”;另一方面,搞惯了“运动”的人又容易刮“风”。作者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运动”谈出“风”的根源,由“运动”说明“风”的危害,借“运动”暴露“兴风人”的可恶。读者对历次“运动”的记忆是深刻而沉重的,当文章唤起他们的这些记忆时,当他们明白了记忆中的事情与现实中的 “风” 的关系时,他们就会对“风”、对“兴风人” 引起警惕,进而在行动上予以反对。这种写法比就风说风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风”与“运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现象),作者在使用它们时很有分寸感。“ ‘风不止’ 的标志是,年年都搞政治运动”,这是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大气候”的风; “运动没有了,有人就想用刮风来代替” ,“这是过去搞运动的一种习惯性做法,‘兴风人’ 很熟悉此道” ,这是说,风和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但本质却是一样的; “不要轻易刮风,更不要把风刮成变相的政治运动”,这是说,风还不是运动,风是运动的一种“小气候”表现。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和对事物间相互关系的准确把握,给读者留下的认识便十分明晰了。
查看更多>>上一篇:毕淑敏《冰雪花卉》原文欣... 下一篇:杂文《阿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