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散文|一天,一年,一生

2025-05-21 12:43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晨起推窗时,檐角悬着的露水正巧坠落。这滴露从形成到消散不过几个时辰,却完整地映照过朝霞、承接过飞鸟的影子、聆听过卖豆腐老人的梆子声。我们的每一天,何尝不是这样一颗转瞬即逝的露珠?

晨露未晞时

天光初透的卯时,巷口蒸糕铺的灶火已经醒了。陈师傅揉面的手掌布满裂痕,那些纹路里藏着三十年如一日的手艺。他总说:"面团醒发的时辰短了发酸,长了变柴,做吃食和过日子一样,差不得分毫。"第一笼糕出锅时,晨雾里走来戴红领巾的小学生,蹦跳着用硬币换走烫手的甜蜜。这场景重复了七千多个清晨,却在陈师傅皱纹里酿出不同的滋味。

我曾见过写字楼里熬夜加班的年轻人,咖啡杯沿留着三四圈唇印。他盯着电脑屏幕修改第十一版方案时,窗外玉兰树正悄悄落下今年最后一片花瓣。时间在这里呈现出奇特的质地——键盘敲击声里流逝的八小时,于他是职业生涯的寻常一日,于玉兰却是整整一季的告别仪式。

年轮暗长处

惊蛰那日,老邮差退休了。他绿色的帆布包磨出毛边,里面装过大学录取通知书、退役士兵的家书、癌症复查报告。三十八年风雨无阻的奔走,让他的罗圈腿变成了会行走的钟摆。最后一趟投递,他特意绕远去看了当年总偷他车铃铛的野孩子——如今那孩子开了修车铺,正给孙辈讲"从前有个马虎邮差"的故事。岁月在此刻显影:那些看似重复的循环里,藏着不动声色的更迭。

乡下表婶总在冬至那天酿米酒。她说糯米要选秋分前收割的,酒曲得用端午晒制的,封坛需赶在腊梅结蕾时。这种遵循节气的耐心,让普通的稻谷在三百天后变成琥珀色的液体。去年开坛时,她往新酒里掺了点儿孙女出嫁时剩下的花瓣,于是整个祠堂都飘着年轻的香气。

终成珍珠光

殡仪馆后院有棵百年银杏,管理员老赵常在树荫下吃午饭。二十年来看过太多告别仪式,他却对某个雨天记忆犹新:那天没有哀乐,只有个穿胶鞋的老农捧着陶罐来领老伴骨灰。老农从兜里掏出把生花生放在罐边:"你最怕饿,路上记得吃。"后来老赵在银杏树下也种了花生,他说泥土记住的温度,比石碑更长久。

菜市场修表摊的吴师傅,右眼戴着放大镜修了半世纪钟表。有次我问他修过最珍贵的表,他指指墙上发黄的合影:"这是1978年知青返城时,十八个人凑钱买的上海牌。现在走得最准的,反而是当年走得最慢的那只。"他布满油渍的工作台下,压着泛黄的火车票存根、女儿的小学奖状、老伴的病危通知书。这些零碎的时间证物,在齿轮咬合声中渐渐包浆。

刹那即永恒

黄昏的公园长椅上,常有银发夫妇并肩看落日。他们沉默时,衣袖的摩擦声胜过所有情话。其中一位曾对我说:"年轻时觉得爱要轰轰烈烈,现在明白了,能一起等血压计数值稳定的早晨,才是真夫妻。"他们身后,刚学步的孩童正摇摇晃晃扑向蒲公英,而蒲公英的种子已准备好开启新的流浪。

深夜便利店值大夜班的姑娘,在交接班本上画满星空。她说每个熬夜人都像守夜人,用泡面热气温暖城市褶皱。有回暴雨夜,她收留了躲雨的流浪画家,换来幅速写贴在微波炉上——画里她数零钱的侧影,竟有圣母怜子像的慈悲。

生命原是这样一串琥珀:蝉鸣不止的盛夏正午,母亲在井边捶打床单的闷响;春运列车上,民工怀揣给儿子买的会发光运动鞋;ICU窗外,女儿把父亲最爱的象棋擦得锃亮...这些碎片在时间长河里不过一粒微尘,却在某个灵魂中重逾千斤。

我们终将明白:所谓一生,不过是无数个"正在过"的当下堆叠成的塔。修表匠油污里的年岁,邮差布袋里的风霜,蒸糕师傅掌心的老茧,都在证明——永恒不在远方,就在你认真活过的每个晨昏。

查看更多>>
上一篇:散文 | 故乡的胡同 下一篇:散文 | 青瓦上的月光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