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堅(?~一一三一),貴溪(今屬江西)人。徽宗政和間赴召,館於太乙宮。徽宗問以輕舉延年之術,對曰“清靜無爲”,授大素大夫,號凝妙感通法師。力請還山。高宗紹興初年,復遣使召之,先一日而逝。清同治《貴溪縣志》卷一○之一有傳。
曲端(?~一一三一),字正甫,一字師尹,鎮戎軍(今寧夏固原)人。高宗建炎初,渭州經略使席貢用爲統制,屯涇州。多次擊敗金兵。二年(一一二八),知延安府。三年,遷康州防禦使、涇原路經略安撫使,並由川陝京西諸略安撫使張浚拜爲威武大將軍,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知渭州。後爲張浚所忌,誣以謀反,紹興元年死于恭州獄中。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四七引《林泉野記》,《宋史》卷三六九有傳。今錄詩三首。
廖剛(一○七一~一一四三),字中用,號高峰居士,南劍州順昌(今屬福建)人。少從陳瓘、楊時學。徽宗崇寧五年(一一○六)進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由漳州司錄召爲太學錄,擢監察御史。以忤蔡京,出知興化軍。欽宗立,以右正言召。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除福建路提點刑獄,旋招爲吏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權吏部侍郎兼侍講,除給事中。六年,出知漳州。八年(《宋史》作七年,此據本集紹興八年漳州乞致仕表),召拜御史中丞。因論事爲秦檜銜,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亳州明道宮。次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三。有《高峰文集》十二卷傳世。事見張栻《工部尚書廖公墓誌銘》(《南軒集》卷三公),《宋史》卷三七四有傳。 廖剛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清林佶家藏抄本,校以清林佶藏抄本(簡稱林本,原藏丁丙八千卷樓,今藏南京圖書館)。編爲二卷。
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滄州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五世祖官於齊州,遂爲齊州(今山東濟南)人。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進士。歷成安尉,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徽宗宣和末燕山之役,以轉輸功累官河北都轉運使。以病辭,提舉崇福宮。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揚州。三年,金人犯揚州,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幾,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罷充醴泉觀使,旋爲建康府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同上書卷三二、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宣撫淮南,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同上書卷四四、四九)。三年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同上書卷六八)。五年,爲荆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書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兩浙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同上書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觀使(同上書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贈秦國公,謚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爲八卷。《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傳。 呂頤浩詩,以《四庫全書》本爲底本,酌校他書,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爲一卷。
釋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號覺範,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雙成,依三峰靘禪師爲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試經於東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爲僧。四年後南歸,依真凈禪師於廬山歸宗寺,隨真凈遷洪州石門。二十九歲始,遊方東吳、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涼寺。冒名剃度事發,入獄一年,勒令還俗。後至東京,入丞相張商英、樞密郭天信門下,再得度,賜名寶覺圓明禪師。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張、郭貶黜,亦受牽連,發配朱崖軍(今海南三亞)。三年,得釋。四年,返筠州,館於荷塘寺。後又被誣以張懷素黨繫留南昌獄百餘日,遇赦,歸湘上南臺。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書善畫,尤擅繪梅竹(《圖繪寶鑑》),多與當時知名士大夫交游,於北宋僧人中詩名最盛(《四庫全書·林間錄》提要)。有《石門文字禪》、《天廚禁臠》、《冷齋夜話》、《林間錄》、《禪林僧寶傳》等。事見《石門文字禪·寂音自序》,《僧寶正續傳》卷二、《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 德洪詩,以明萬曆二十五年徑山興聖萬禪寺刊《石門文字禪》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遺書》本(簡稱武林本),《宋詩鈔補》(簡稱鈔補)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釋法成(一○七一~一一二八),俗姓潘,秀州嘉興(今屬浙江)人。祝髮後於吳興金山廣法院事本覺法真守一禪師,後十九年至隨州大洪山師芙蓉道楷禪師。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傳法香山,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住持汴京凈因禪院,後住鎮江焦山普濟禪院,晚歸廣法禪院。爲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事見《北山集》卷三二《宋故焦山長老普證大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詩八首。
張繹(?~一一○八),字思叔,壽安(今河南宜陽)人。年三十從程頤學,頤每謂人曰:“吾晚得二士。”即指尹焞與繹。後頤一年卒。《伊洛淵源錄》卷一二、《宋史》卷四二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嚴武(一○七一~?)連州(今廣東連縣)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累官朝散大夫、知南恩州。事見清同治《連州志》卷七。
王庠(一○七一~?)(清道光《榮縣志》卷一七引張商英所作其父王夢易墓表),字周彥,榮州(今四川榮縣)人。蘇軾侄婿(《東坡先生全集》卷四九《與王庠書》)。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舉八行,考定爲天下第一,賜號廉遜處士(《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一五)。尋改潼川府教授,賜進士出身,辭不受。有集五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陳思溫,約哲宗、徽宗時人。嘗官西京左藏副使(《摛文堂集》卷七《西京左藏副使陳思溫轉一官制》)。
劉吉甫,哲宗元符三年(一一○○)應詔上書,後以承務郎致仕。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坐上書事入黨籍(《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之五)。
宋直方,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入黨籍(《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知鞏縣(民國《鞏縣志》卷一九)。
釋慧昌,俗姓張,長汀(今屬福建)人。生當哲宗,徽宗時。祝髮後遍遊叢林,卒業廬山羅漢院小南禪師,住南嶽雷峰。晚住雲蓋山,自號擔板翁,卒年八十一。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五引《臨汀志》。今錄詩二首。
陳朝老,字廷臣,自號歡喜居士,政和(今屬福建)人。哲宗元符末爲太學生,論事剴切。徽宗宣和末,坐與陳東等上書論蔡京等爲六賊,編置道州。高宗建炎改元,遇赦,歸耕石門。紹興間三詔不赴,學者稱爲陳三詔。卒年七十一。清康熙《建寧府志》卷三一有傳。
曾安强,字南夫,泰和(今屬江西)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進士,累官提舉湖南常平。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見(《文忠集》卷五二《曾南夫提舉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