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績,字公懋,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進士。歷官衡山令、通判鼎州,移判登州,未行,擢福建路轉運判官(清嘉慶《零陵縣志》卷七、八)。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再任福建路轉運判官(《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二七)。今錄詩二首。
汪愷(一○七○~一一四二),字伯疆,德興(今屬江西)人。哲宗紹聖四年(一○九七)進士,調常州晉陵縣主簿。歷知撫、袁、江等州,江西轉運使,終知全州。高宗紹興十二年卒,年七十三。事見《浮溪集》卷二六《左朝請大夫知全州汪公墓志銘》。
黄策(一○七○~一一三二),字子虛,自號隨緣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吳郡志》卷二八)。授杭州司理參軍,遷雍丘縣主簿。元符末改齊州教授。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入黨籍,羈置登州,徙海州。宣和中爲浙西提舉司幹辦公事,移京東,改發運司屬官。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通判嚴州,除直祕閣。紹興二年卒,年六十三。事見《龜谿集》卷一二《黄直閣墓誌銘》。
張縝(一○七○~一一三二),字彥智,丹徒(今屬江蘇)人,後徙金壇。以祖蔭爲宿州臨渙尉。歷亳州永城丞,建康軍節度推官,知建平、溧陽兩縣,權知和州,遷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改知揚州。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知建康府。二年,卒,年六十三。事見《京口耆舊傳》卷九。
李邦彥(?~一一三○),字士美,懷州(今河南沁陽)人。徽宗大觀二年(一一○八)上舍及第,試符寶郎。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拜少宰。欽宗靖康初進太宰。不久罷相,出知鄧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以主和誤國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安置潯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二八)。四年,卒於桂州(同上書卷六七三)。贈觀文殿大學士,謚和文(同上書卷七二六)。《宋史》卷三五二有傳。
袁植(?~一一三○),字材老,無錫(今屬江蘇)人。徽宗崇寧二年(一一○三)進士。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又舉詞學兼茂科。爲監察御史,金人入侵,建言邊防以誅佞臣爲先,不納,引疾歸。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復爲監察御史、左司諫(《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八)。四年,以言事出知岳州,十一月,宣撫處置司參議官李允文叛,遇害。紹興元年(一一三一),贈直龍圖閣(《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三一、三七、三九、四七)。事見《咸淳毗陵志》卷一一、一七。今錄詩三首。
蘇迨(一○七○~一一二六)(生年據《蘇軾文集》附《蘇軾佚文彙編》卷四《與子明》第三簡),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屬四川)人。軾次子。哲宗元祐中以父蔭授承務郎。又以元祐黨人家屬故,至徽宗政和間始官武昌管庫,卒於靖康離亂中。事見《蘇軾文集》卷六一《與辨才禪師書》、《斜川集》卷二《送仲豫兄赴官武昌敘》、《南澗甲乙稿》卷二一《朝散郎秘閣修撰江南西路轉運副使蘇公(峴)墓志銘》。
孫欽臣,字仲恭,長沙(今屬湖南)人。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曾題名澹山巖。事見《金石萃編》卷一三三。
呂天策,字彥發,江陰(今屬江蘇)人。隠居不仕。善詩,精書法,體兼數家,有石刻十卷藏於家。徽宗政和、宣和間,書學方興,被詔不就,人號爲呂詔君。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七、清光緒《江陰縣志》卷一六有傳。今錄詩七首。
李迥,字叔友。徽宗時隠居丹徒。事見元《至順鎮江志》卷一九。
信陽道人,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曾題詩信陽司天橋。
釋禪惠,名山(今屬四川)人。哲宗元符間削髮爲僧。有《禪惠語錄》,已佚。事見《輿地紀勝》卷一四七。
張賽賽,哲宗元符間汴京角妓。事見《醉翁談錄》壬集卷二《崔木因妓得家室》。
狄咸,字伯通,衡州(今湖南衡陽)人。官建康府通判(《青山集》卷一三《即席和酬金陵狄倅伯通》)。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知韶州(清康熙《韶州府志》卷五),於郡建九成臺,蘇軾北歸途經,曾爲之作銘(《東坡先生全集》卷一九《九成臺銘》)。
龐其章,字璞翁,成都(今屬四川)人。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爲樂山令(《金石苑》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