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貢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與兄敞同舉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歷仕州縣二十年始爲國子監直講。神宗熙寧中判尚書考功、同知太常禮院。因考試開封舉人時與同院官爭執,爲御史所劾,又因致書王安石反對青苗法,貶泰州通判。遷知曹州,爲京東轉運使,知兖、亳二州。吳居厚代京東轉運使,奉行新法,追咎攽在職廢弛,貶監衡州鹽倉。哲宗即位,起居襄州,入爲秘書少監,以疾求知蔡州。在蔡數月,召拜中書舍人。元祐四年卒(《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二三),年六十七。劉攽精邃經學、史學,《宋史》本傳稱著書百卷(《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作六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所載,輯爲《彭城集》四十卷(其中詩十六卷)。《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劉攽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聚珍版,聚珍版原書卷一一、一六有殘缺)等。新輯集外詩,編爲第十七卷。
張公裕(一○二三~一○八三),字益孺,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南)人。仁宗皇祐中進士,爲戎州軍事推官,調忠武軍節度掌書記,遷知唐縣,改忠武軍節度判官。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充秘閣校理(《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九),同知太常禮院。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改判吏部南曹,後復知禮院,出知嘉州。元豐六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三○卷,已佚。事見《范忠宣集》卷一四《承議郎充秘閣校理張君墓誌銘》。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遷居汝陰。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補亳州衛真縣主簿,歲餘自免去。英宗治平二年卒,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卷(《隆平集》卷一五本傳),已佚。事見《臨川集》卷九三《王深父墓誌銘》。《宋史》卷四三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許氏,方勉妻(《竹莊詩話》卷二二)。今錄詩二首。
徐信,保昌(今廣東南雄)人。仁宗皇祐四年(一○五二)進士。事見清康熙《保昌縣志》卷四。
裴士傑,原籍絳州聞喜(今屬山西),祖裴濟徙萬泉縣(今山西萬榮西南)(《宋史》卷三○八《裴濟傳》)。仁宗時歷太常寺太祝(《文恭集》卷一四《裴士傑可太常寺太祝制》)、衛尉寺丞(《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九《少府監分司西京裴公墓誌銘》)。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遷庫部員外郎、通判越州,以阻新法降官(《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四○)。
蔣祺,仁宗皇祐四年(一○五二)任江陰軍簽判(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以太常博士知江華縣(《金石補正》卷一○三)。今錄詩四首。
劉彝(一○二一~一○九一),字執中,福州(今屬福建)人。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爲邵武尉,調高郵簿,移朐山令。神宗熙寧初爲制置三司條例司官屬,以言新法不便罷。後除都水丞,轉兩浙轉運判官,知虔州、桂州。九年(一○七六),交阯攻陷欽、廉、邕三州,坐貶均州團練副使,安置隨州,又除名爲民(《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七三)。哲宗元祐六年以都水丞召,病卒于道,年七十(《淳熙三山志》卷八)。有《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已佚。《宋史》卷三三四、《東都事略》卷八六有傳。今錄詩三首。
釋法言(~一○八二),字無擇。住杭州法會院(《淮海集》卷三八《雪齋記》)。神宗元豐五年卒(《珊瑚網》卷一蘇軾《跋晉右將軍王羲之敬和帖》)。
錢藻(一○二二~一○八二),字純老,一作醇老(《咸淳臨安志》卷六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寓蘇州。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爲旌德尉。嘉祐四年(一○五九)試校書郎、無爲軍判官(《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九○)。英宗時通判秀州。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婺州(《元豐類稿》卷一三《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誥(《東都事略》卷四八)。加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改翰林侍讀學士,知審官東院。元豐五年卒,年六十一。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二《錢公墓誌銘》。《宋史》卷三一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王世寧,一作張世寧(《類說》卷四六),太原(今屬山西)人。曾官太原府助教(同上書)。神宗熙寧中以暴疾卒於家(《詩話總龜》前集卷四五)。
陸珪(一○二二~一○七六),字廉叔,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軫子。以父廕爲太廟齋郎。仁宗景祐中補湖州武康尉,調信州司法參軍、杭州南新令。改睦州錄事參軍,知奉化、天長二縣。左降監濠州酒稅。神宗熙寧九年卒,年五十五。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九《國子博士陸君墓誌銘》。
釋閒卿,與强至同時。事見《祠部集》卷一二《閒卿遽垂和答復依元韵戲之》。
釋順師,與强至同時。事見《祠部集》卷一○《順師歸湖寺後以詩見招因戲答之》。
湯七,名不詳。泗州秀才,與强至同時。事見《祠部集》卷七《再和都官見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