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華,字君實,衢州(今屬浙江)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神宗熙寧間爲於潛令。蘇軾倅杭時曾相過從(《蘇軾詩集》卷一二《梅聖俞詩集中有毛長官者今於潛令國華也聖俞沒十五年而君猶爲捕蝗至其邑作詩戲之》注)。
張公庠,字元善。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兩宋名小集》卷三二三《張泗州集》序)。嘉祐八年(一○六三)爲秘書省著作佐郎(《臨川先生文集》卷五一《奏舉人張公庠著作佐郎制》)。哲宗元符元年(一○九八)知晉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二)。三年,徙知蘇州(明正德《姑蘇志》卷三)。又知卭州(《能改齋漫錄》卷一六)。晚年提舉南京鴻慶宮。有《張公庠宮詞》一卷。 張公庠詩,據汲古閣影抄宋書棚本《張公庠宮詞》、《四庫全書》本《張泗州集》以及《能改齋謾錄》所錄,合編爲一卷。
俞瑊,字君玉(《鄱陽集》卷七《送梁晦之詩》),一字汝佩(清光緒《溧水縣志》卷九),溧水(今屬江蘇)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金陵詩徵》卷五)。歷官太常博士,屯田員外郎(宋韓維《南陽集》卷一七《太常博士俞瑊可屯田員外郎》),知壁州(清道光《通江縣志》卷六),神宗熙寧間,知瓊州,卒於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今錄詩二首。
晏知止,本名崇讓,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四子(《文忠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銘》)。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爲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兼提舉本路鹽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四)。元豐元年(一○七八)知蘇州(民國《吳縣志》卷七)。八年,知澤州,改晉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爲梓州路轉運副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五七)。六年,知蔡州;七年,知壽州(同上書卷四五四、四七四)。官至朝請大夫。事見《宋史》卷三一一《晏殊傳》。
張頡(?~一○九○),字仲舉,其先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徙鼎州桃源(今屬湖南)。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調江陵府推官。嘉祐末知益陽縣(《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神宗熙寧七年(一○七四)知虔州(同上書卷二五)。十年,爲廣南西國營轉運使(同上書卷二八三)。元豐間歷知滄、桂、筠、廣、鳳翔等州府(同上書卷三○九、三三二、三四五、三五九)。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爲河北路都轉運使(同上書卷四○七)。徙知瀛州、荆南(同上書卷四四九)。五年卒。事見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五、一六,《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石麟之,越州新昌(今屬浙江)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神宗元豐中,通判壽州(《續會稽掇英集》卷四)。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海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六年,爲開封府推官(同上書卷四五四)。
石賡,字聲叔,同安(今屬福建)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王安石奇其文,薦之,遷審官院。勸湖南提點刑獄、廣西轉運判官(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五)。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以朝散郎知台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地)。今錄詩二首。
許抗,字損之,南城(今屬江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歷知沙縣、仙游縣(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英宗治平中知郴州,在任二年,改潮州(明萬曆《郴州志》卷二)。終福建轉運使(《建昌府志》)。今錄詩三首。
李詳,萬安(今屬江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知宜黄縣。事見《元豐類稿》卷一七,宜黄縣縣學記》、清道光《宜黄縣志》卷一九。
馬良器,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爲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權保大軍節度掌書記(《金石萃編》卷一三四《大宋重修北嶽廟記》)。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台州(《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三)。
王晳,字微之(《劉忠肅集》卷一九《九月十日趙韓王園同舍餞送王微之晳出守汝州即席次春韻》),太原(今屬山西)人(《宋元學案補遺》卷一○)。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以著作佐郎知耀州富平縣(《金石萃編》卷一三三《唐李太尉祠堂記》)。至和中爲太常博士(《玉海》卷四○)。嘗知汝州(《劉忠肅集》卷一九)、衛州(《東坡外制集》卷上《王晳知衛州制》)、池州(《輿地紀勝》卷二二)。爲江南東路轉運使,遷刑部郎中(《韓南陽集》卷一七《江南東路轉運使尚書祠部郎中充集賢校理王晳可尚書刑部郎中制》)。神宗熙寧中轉兵部郎中,提點醴泉觀(《續會稽掇英集》卷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七),判登聞檢院(《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一)。有《春秋皇綱論》五卷傳世。又有《春秋通義》十二卷、《異義》十二卷(《玉海》)、《孫子注》三卷(袁本《郡齋讀書志》卷三下),皆佚。
方蘋,字仲禮,莆田(今屬福建)人。慎言子。曾官大理評事、衛尉寺丞(《端明集》卷一三《大理評事方蘋可衛尉寺丞制》)。仁宗嘉祐間以大理寺丞知鉛山縣。遷太常寺太祝(《文恭集》卷一四《吳瑛方蘋並可太常寺太祝制》)、太子中舍人(《臨川文集》卷五一《方蘋高安世張湜傅充並太子中舍制》)。官至知贛州。事見清同治《贛州府志》卷七四。
韓縝(一○一九~一○九七),字玉汝,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億子。以父蔭補將作監主簿。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知合肥、錢塘縣,遷簽書南京留守判官,知洋州。英宗治平初,權三司度支判官,除兩浙轉運使,徙知河中府。神宗即位,知揚州,歷淮南、陝西轉運使。入知審官院。兄韓絳執政,以天章閣待制知秦州,因爲政暴酷落職。久之起知瀛州。熙寧七年(一○七四)除提舉在京諸司庫務、權知開封府、兼判尚書兵部。元豐中,拜同知樞密院。哲宗即位,拜尚書右僕射,被諫官所論,自請出知潁昌府。移守永興軍、河南府、太原府。元祐三年(一○八八)以太子太保致仕。紹聖四年卒,年七十九。《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宋史》卷三一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趙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觀,其先亳州永城(今屬安徽)人,後徙鳳翔盩厔(今陝西周至)。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初爲孟州司戶參軍,歷知萬泉縣、夏縣、永昌縣、威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汾州。神宗即位,知商州,就除提點陝州刑獄。熙寧三年(一○七○),入爲開封府判官,後知同州、滄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同知院事。五年卒,年七十二。謚懿簡。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一《趙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五首。
孫侔(一○一九~一○八四),字少述,初名處,字正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仁宗慶曆、皇祐間與王安石、曾鞏游。早歲嘗屢舉進士不中,母卒,誓絕仕進,客居江淮間,屢薦皆不就。神宗元豐三年(一○八○)除通直郎致仕。七年卒,年六十六。《宋文鑒》卷一五○、《宋史》卷四五八並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