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閎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爲壽安主簿。召爲國子監直講,改集賢校理,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爲岐王府侍講。元豐三年(一○八○),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國子祭酒。三年(一○八八),除直集賢院。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六年,請老,提舉洞霄宮。七年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今錄詩五首。
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仁宗時以父蔭補奉禮郎。舉進士,通判潁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開封府。二年,爲御史中丞,出知潁州。八年,入爲翰林學士承旨,改知審官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一○八二),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謚正獻。《東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錢暄(一○一八~一○八五),字載陽,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錢惟演第三子。以父蔭官駕部郎中。仁宗嘉祐中知撫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六四)。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知台州(民國《續修台州府志》卷二)。元豐七年(一○八四),拜寶文閣待制。八年卒,年六十八(《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九、三五六)。事見《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今錄詩二首。
虞大熙(一○一八~一○八五),字元叟,宜興(今屬江蘇)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嘉慶《宜興縣志》卷七)。神宗時,知大宗正丞事。擢開封府推官,仕至朝散郎。元豐八年卒,年六十八。事見《江蘇金石記》卷九《朝散郎虞公墓志銘》。
任伋(一○一八~一○八一),字師中,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曾通判黄州,神宗熙寧時知瀘州。元豐四年卒,年六十四。事見《淮海集》卷三三《瀘州使君任公墓表》及《宋史》卷三四五《任伯雨傳》。今錄詩二首。
趙成伯(一○一八~?),(生年據《蘇軾詩集》卷一五《和趙郎中見戲二首》推算),一說爲趙庾。初知眉州丹棱縣(清光緒《諸城縣志》卷二七),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知黄巖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以尚書諸司郎中通判密州,與蘇軾交往頗密(《蘇軾詩集》卷一四《和趙郎中捕蝗見寄次韵》施注)。
麻臺文,仁宗時人。官秘書丞,與文同有交(清嘉慶《漢州志》卷三三)。
任道,仁宗時人。知雒縣,與文同有交(清嘉慶《漢州志》卷二○)。
楊闢之,仁宗至和中通判漢州(清嘉慶《漢州志》卷二一)。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與可,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初仕邛州軍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調靜難軍節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試館職。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漢州。三年,遷知普州。神宗熙寧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禮院。因議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興元府、洋州。元豐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陳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詩外尤以墨竹知名,畫家稱文湖州竹派。後人編有《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范百祿所撰墓志及家誠之所撰年譜。《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文同詩二十卷,以《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毛晉汲古閣重刊明萬曆三十八年吳一標刻《陳眉公先生訂正丹淵集》爲底本,參校明萬曆四十年蒲以懌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淵集》(簡稱新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簡稱梁校,藏南京圖書館),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閣本(簡稱傅校,藏北京圖書館)。另輯錄集外詩,附于卷末。
徐融,字子明(《天台續集別編》卷二),與陳襄同時(《嘉定赤城志》卷六)。
崔子厚(子厚疑爲其字),與韓維同時。事見《過庭錄》。
李壽朋(?~一○七一),字延老,一作廷老,復圭兄。徐州豐縣(今屬江蘇)人。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賜同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判吏部南曹,遷群牧判官,出知汝州、荆門軍、滄州、累遷戶部、鹽鐵副使。與梅堯臣、韓維、劉敞、江休復等均有交往(見本書卷四一七、四二○梅堯臣詩,卷四六五劉敞詩)。神宗熙寧四年奉祠西太一宮,暴卒(《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二四)。《宋史》卷二九一有傳。
史驤,字思遠,安陸(今屬湖北)人。幼孤,從學于令狐揆。事見《麈史》卷中。
鄭少連,字儀魯,僊遊(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特奏名進士,授劍浦主簿。歷攝五縣,改許州判官,以老乞致仕,除大理寺丞告歸。事見清乾隆《僊遊縣志》卷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