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陟,字世弼,號遯翁,南昌(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知當塗縣。官至太常博士。三十四歲卒(《苕溪漁隠叢話》前集卷三七)。有《遯翁集》十卷,已佚。事見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六六。今錄詩十一首。
馮如晦,字叔明,普州安岳(今屬四川)人(《鶴山大全集》卷三九《綿州通判廳二賢祠堂記》)。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清道光《安岳縣志》卷九)。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爲陝西提刑(《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四)。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爲永興軍路提刑(同上書卷四一一、四一五)。六年,爲左朝議大夫、戶部郎中(同上書卷四五七)。七年,爲集賢校理、知梓州(同上書卷四七四)。
句士良,成都新繁(今四川郫縣東北)人。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清同治《新繁縣志》卷九)。嘉祐間,以秘書丞知中江縣(同上書卷一○)。神宗元豐間,知簡州(《輿地紀勝》卷一四五《成都府路·簡州》),官至朝散大夫(費著《氏族譜》)。今錄詩二首。
詹迥,字明遠。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以少保、齊國公致仕。事見《縉雲文徵》卷一。
侯友彰,字夢符,衡山(今屬湖南)人。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一作皇祐間進士。初爲臨武尉,改桂林縣丞。事見《沅湘耆舊集》卷二○。
許懋,字敏修,仙游(今屬福建)人。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神宗元豐中爲兩浙轉運副使。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爲秘閣校理、知福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八○)。清乾隆《仙游縣志》卷三六有傳。
裴煜,字如晦,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嘉祐七年(一○六二),爲太常博士、秘閣校理(《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九七)。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知揚州(《北宋經撫年表》卷四),官至翰林學士(《江西通志》卷八○)。今錄詩三首。
張稚圭,益都(今山東青州)人,著籍臨安(今屬浙江)。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嘉祐中爲秘書丞(《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一)。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宗正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一、二一四)。五年,權提點刑獄(同上書卷二三四)。
孫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第進士。神宗時爲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知通進銀臺司。出知澶州。復領銀臺司。加龍圖閣直學士、知真定府。熙寧末,以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改樞密副使,進知院事。出知河陽、鄭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門下侍郎。五年,卒,年七十五。謚溫靖。《東都事略》卷八一、《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陳薦(一○一六~一○八四),字彥升,沙河(今河北沙河北)人。舉進士,爲華陽尉。從韓琦定州、河東幕府,后薦爲秘閣校理、判登聞檢院、知太常禮院。神宗時拜天章閣待制,進知制誥、知諫院。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後知蔡州。召爲寶文閣學士兼侍讀,累進資政殿學士。元豐七年卒(《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四八),年六十九。《宋史》卷三二二有傳。今錄詩四首。
釋懷賢(一○一六~一○八二),字潛道,賜號圓通,俗姓何,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髪受戒。後屢依高僧,四主名剎。神宗元豐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記》一篇,已佚。事見《淮海集》卷三六《圓通禪師行狀》。
曹琰,爲人滑稽,曾官郎中(《宋朝事實類苑》卷六五引《倦遊雜錄》)。
羅拯(一○一六~一○八○),字道濟,祥符(今河南開封)人。登進士第,歷知榮州、秀州,爲江西轉運判官、提點福建刑獄,遷轉運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爲江淮發運使(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一二),六年爲左司郎中,加天章閣待制(同上書卷二四七),九年知永興軍(同上書卷二七四)。元豐元年(一○七八)知青州(《北宋經撫年表》卷二),二年知潁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九九),三年知秦州,卒,年六十五(同上書卷三○六)。《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張師正(一○一六或一○一七~?)(生年據《玉壺詩話》推算),字不疑,襄國(今河北邢臺)人(《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登進士第,換武爲遥郡防禦使(《臨漢隠居詩話》)。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知宜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時爲辰州帥,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時爲鼎州帥,與釋文瑩有交(《玉壺詩話》)。著作今存《括異志》十卷、《倦遊雜錄》一卷。今錄詩二首。
釋法輝,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居廣福院。禪餘以詩自娛,與呂夏卿等結爲同社。事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五。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