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人 > 列表

姚原道
2020-03-04 10:34姚原道

姚原道(一○一九~一○八一),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進士(明萬曆《通州志》卷一)。初仕縣尉,歷官勾當廣西經略司公事,知鬰林州,以尚書都官郎中通判杭州(《續會稽掇英集》卷三)。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知吉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四年卒,年六十三。事見《山谷集》卷二二《朝請大夫知吉州姚公墓誌銘》。

蘇宷
2020-03-04 10:34蘇宷

蘇宷(?~一○七九),字公佐,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舉進士,調兖州觀察推官。歷益州路提點刑獄,利州路轉運使。入判大理寺,出爲湖北、淮南、成都路轉運使。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度支副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知審刑院,卒(同上書卷三○○)。《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皮公弼
2020-03-04 10:34皮公弼

皮公弼(?~一○七九),字憲臣,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明隆慶《儀真縣志》卷四)。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知東明縣,權發遣度支判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一)。後知袁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神宗熙寧間歷江淮、陝西、永興軍路轉運使,制置解鹽使。元豐二年卒(《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七)。

宋敏求
2020-03-04 10:34宋敏求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爲館閣校勘,後充編修官,預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後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宋諫議墓誌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常秩
2020-03-04 10:34常秩

常秩(一○一九~一○七七),字夷甫,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舉進士不中,鄉居以經術稱。仁宗嘉祐中,爲潁州教授,除國子直講。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拜右正言、直集賢院、管幹國子監。遷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七年,進寶文閣待制兼侍讀。九年,提舉中太一宮、判西京留司御史臺。還潁。十年卒,年五十九。贈右諫議大夫。《宋史》卷三二九、《東都事略》卷一一八有傳。

張洞
2020-03-04 10:34張洞

張洞(一○一九~一○六七),字仲通,祥符(今河南開封)人。仁宗時召試舍人院,試將作監主簿。尋舉進士,調漣水軍判官、再調潁州推官。歷判登聞鼓院,權開封府推官,出爲江西轉運使,移淮南轉運使。英宗治平四年卒,年四十九。《雞肋集》卷六二、《宋史》卷二九九並有傳。

李植
2020-03-04 10:34李植

李植,少名常,字成伯,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石介門人。仁宗嘉祐中詔舉天下行義之士,植首被薦舉,詔書方下而卒。事見《澠水燕談錄》卷七。

鮮于侁
2020-03-04 10:34鮮于侁

鮮于侁(一○一九~一○八七),字子駿,閬州(今四川閬中)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調京兆府櫟陽縣主簿。慶曆中遷秘書丞、通判綿州。神宗熙寧初,除利州路轉運判官、轉運副使。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右諫議大夫(《宋史》本傳作左諫議大夫),除集賢殿修撰、知陳州。元祐二年卒,年六十九。有文集二十卷、《刀筆集》三卷等,均佚。事見《淮海集》卷三六《鮮于子駿行狀》,《宋史》卷三四四有傳。今錄詩五十八首,編爲一卷。

司馬光
2020-03-04 10:34司馬光

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初仕蘇州簽判。父死服除,改武成軍簽判。慶曆六年(一○四六),以龐籍薦授館閣校勘,後受龐籍辟爲並州通判。召還爲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待制,知諫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龍圖閣直學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熙寧三年(一○七○),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知永興軍,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六年,以端明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居洛陽,主編《資治通鑒》。哲宗即位,召主國政,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贈溫國公,謚文正。有文集八十卷,雜著多種。事見《東坡全集》卷九○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司馬光詩十四卷,以《四部叢刊》影宋刊《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即宋紹熙刊本,亦即紹興二年本)爲底本,參校清乾隆六年陳宏謀校刊《司馬文正公傳家集》(簡稱陳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司馬文正公傳家集》(簡稱四庫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無詩,分別據陳宏謀刊本補入。底本卷六《又和諷古》“海客久藏機”一首,與卷一《和之美諷古二首》之二重複,已刪略。又輯得集外詩及斷句,另編爲一卷。

王珪
2020-03-04 10:34王珪

王珪(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進士。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侍讀學士。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拜參知政事。九我,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卒于位。謚文恭。珪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顯。有集百卷,已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成《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武英殿聚珍版印時,刪編爲四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八葉清臣撰《王文恭珪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王珪詩,以武英殿聚珍版《華陽集》(其中詩六卷)爲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另輯得集外詩,編爲第七卷。

劉敞
2020-03-04 10:34劉敞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進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一○五一),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至和元年(一○五四),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揚州。歲餘,遷起居舍人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貢舉。五年,以翰林侍讀學士充永興軍路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賢院學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臺。神宗熙寧元年卒於官,年五十(《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賢院學士劉公墓誌銘》)。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成五十四卷,其中詩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劉敞詩,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爲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六卷本(簡稱名賢本)、《宋百家詩存》所收一卷本(簡稱詩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簡稱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劉氏刊四卷本(簡稱劉本)。並酌採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清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簡稱廣雅本),與底本同一系統,偶有異文,亦予出校。新輯得的集外詩編爲第二八卷。

曾鞏
2020-03-04 10:34曾鞏

曾鞏(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軍南豐縣(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滄諸州。神宗元豐三年(一○八○)判三班院,遷史館修撰。五年,爲中書舍人。六年,病逝於江寧,年六十五。理宗時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傳。曾鞏出歐陽修門下,以散文著稱。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僅存《元豐類稿》,并有宋刻《曾南豐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傳世。 曾鞏詩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長洲顧崧齡刻《元豐類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東平丁思敬刻本(簡稱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義門讀書記》(簡稱讀書記)中的校勘成果。參校本有:明正統十二年鄒旦刻本(簡稱正統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憲刻本,有顧之逵跋並錄何焯批校(簡稱顧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吳慈培錄何焯校跋(簡稱吳校本),明隆慶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並錄何焯校跋(簡稱傅校本),明萬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簡稱萬曆本),明萬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順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鈺校並錄何焯、姚椿校(簡稱章校本),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簡稱曾子固集)等。集外詩附于編末。

黄庶
2020-03-04 10:34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亞夫(或作亞父),晚號青社。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庭堅父。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進士,時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後歷一府三州,皆爲從事(同上書)。以其詩文及交遊事迹考之,初幕長安,慶曆末徙鳳翔,旋隨宋祁幕許州。後隨晏殊重幕長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許州,受知於文彥博。五年,文彥博徙知青州,辟庶爲通判(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官師志》)。至和中,攝知康州。嘉祐三年,卒於任所,年四十。事見《黄氏金字牒譜》。曾自編《伐檀集》,《宋史·藝文志》著錄《黄庶集》六卷,已佚。今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爲詩。 黄庶詩,以明嘉靖六年喬遷訂補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爲底本(藏江西省圖書館,有葉德輝親筆跋),校以清乾隆緝香堂本(簡稱緝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館據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簡稱宜本),清光緒黄菊秋翻刻《山谷全書》附刻本(簡稱黄本)等。

范微之
2020-03-04 10:34范微之

范微之,仁宗慶曆時爲著作佐郎(《湖北通志》卷一○○),后爲秘書丞(《文恭集》卷一五《范微之蔡準並可秘書丞制》)。

陳翥
2020-03-04 10:34陳翥

陳翥,字子翔,號咸聱子,又號銅陵逸民、桐竹君。仁宗慶曆、皇祐間布衣,好植桐竹。有《桐譜》一卷。今錄詩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