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乡村_文化在乡村经典散文

2018-08-14 06:33 编辑:顾夏菡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我出身农村,小时候以为城市里面有文化,几十年后,才发现文化在乡村。

村里信佛人,阿(e)弥陀佛不离口,从小听惯了阿(e)弥陀佛,到了城市里面,几乎人人念成阿(a)弥陀佛。听着总感觉有点别扭。到底文化在哪里?

中学课本有篇课文过秦论,开头“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出”,上学时老师教我们阿(e)房出。可见农村人传承的是几千年的文化,怎么到城里就念成了阿(a)房宫呢!就连寺庙的和尚也是阿(a)弥陀佛。

关于“阿”的古今读法,我曾有一篇关于阿字的传说,“阿”是陕西人的口语方言,并非出自南方,陕西人几乎天天要说几十次。在微信交流时常用到这个字,很多人用“喔”“窝”“卧”代替,阿(e)的陕西方言读“wo”,和英语的“the”一样,有特指的意思,相当于“那个”的意思。比如阿房宫,意思是说“那个房是宫殿”。还有个地方戏“阿宫腔”,意思是说“那是宫廷音乐”。如今陕西方言文字不用“阿”了,南方人改变了读音,却用的很到位。

我们村叫“苇子堡(bu)”。过去凡是有城墙的村子,都叫“堡(bu)”,只有军事设施才读“bao”,比如董存瑞炸碉堡(bao)。到了西安村子名就变成“bao”了,北郊有个村子叫张家堡(bu),公交车报站时,总是说张家堡(bao),听着别扭不!

农村家家有大门,大门上有泡钉,泡钉数量不是五个就是七个,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西安城郊大门的泡钉,不是六个就是四个,就连庙门也有六个泡钉,看着别扭不。

数字在传统文化里面,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具有对称性,工匠都是师徒相传,无人创新。凡是和数字有关的,都是取奇数。衣服的扣子,墙根放大脚砖的层数,门上的钉子,盖房的间数,宴席的菜数等等,不是三就是五或七,哪有四或六呢!

现在宴席菜数讲究成双,过去不是九大碗,就是十三花。农村庄基历来都是三间,西安城郊庄基大部分是两间,看着别扭不!

农家大门,讲究黑门红边子,显得庄严肃穆。这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只有庙门才是红色的。现在西安城郊找不到黑门了,家家都是红大门。分不清到底是人间还是寺庙,看着别扭不!

随着与时俱进,传统文化被丢失,只有乡村还在坚守着阵地。新时代提倡文化自信,但愿传统文化能重新回归。

查看更多>>
上一篇:端午话屈原_端午话屈原经... 下一篇:浦江儿女天山情(第七章3...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