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巨变

2019-04-07 21:29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汽车从石拐新区喜桂图出发,顺宽阔的区道向南行驶。由车窗望出去,公路两边松柏槐柳葱绿碧翠,黄刺玫、连翘、榆叶梅、金叶榆等灌木繁花锦簇,犹如条条彩虹错综镶嵌。

    眼花缭乱的景观,让思维也闪忽跳动起来。这块土地曾经的历史,是赵武灵王和蒙恬修筑长城的兵营,是成吉思汗西征大军的驿站,“后营子”、“马场”村由此留名。后来又是“大德恒”字号在包头的发祥地。改革开放后 “旧貌变新颜”。划归石拐区政府又统筹规划,将大德恒、后营子村、马场拆迁改造。破败的土房、店铺变为楼宇商厦,土路村道拓展重修为宽阔的水泥油路,与二级旅游新路“石五线”纵横连通,一直延伸到东面的五当召镇和吉忽伦图苏木。

    车子进入“花舞人间”,草树茂盛、鲜花艳丽,高地上豪华气派的别墅,让人有从“青云梯”迈入“仙境”之感。停车环视,楼寓林立、树木掩荫、公路展阔,清新亮丽。这个不久前才从资源枯竭沉陷区搬迁来的新区,连带几个旧村通盘改造,整体“振兴”,已成为全国绿化示范区,智能城市和西北地区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境内的阴山名寺五当召早已名闻遐迩,令世人瞩目。“打造五A级旅游区”的宏丽规划,就是由这里起步、向大青山深处所有乡村扩展开去。喇嘛河、百花谷等世外桃园般美景,是人们休闲游览的胜境。当我离开生长的这片故土走出去的时候,总能感到它谜一样的影子和在外地响亮的名声有一种神秘的呼应。

   大青山深处的石拐工业园区吸收大量农民做工,开辟了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新天地。

    在过去化工厂职工住房废墟上建起的缸坊地新村和爬榆树嘎查新址,以前所未有的雄伟壮丽展现在我们面前:高大的门楼,乳黄色墙体顶端涂成赭红色带的小二楼,气派的村委会办公楼,还有功能齐全的文化娱乐健身图书电子室等设施。在白草沟、大德恒的杨家脑包、梁茂居等村,整修一新的民居、公厕、棚圈都涂上淡红色,砖铺道代替了原来的一下雨就变泥泞的土路。村里的排水沟全部用水泥石头或砖砌,有的地方铺设暗管,消除了积水污臭的现象。

猫士塔、官牛犋、打井沟三座新架设的跨河大桥,结束了石五公路走河槽的历史,把五当召镇与吉忽伦图更紧密的联系起来。这一带的农牧村落,随五当召的建筑而兴起,它见证着三百年来时光的变迁。一些印刻着历史记忆的老屋旧房,有的被征拆,有的进行了改造维修。农牧民正在新的家园产生感情,将想象中安全、归属、栖身、亲情、保护、怀恋祖宗亲族等诸多感情变为触手可及,与自然植被、气候、四季景象、动物出没、山峦与河谷等生态因素以及相关传说与神话历史等联系起来。是“乡愁”的寄托提升之地。

在开洲窑子,走在青砖红瓦的民房间时,仿佛换了天地,老李推儿童车载孙子悠然慢步在水泥硬化的小巷间。我同他边走边谈,来到村中广场。这里坐着几十位休闲农民,谈笑风生。过上同城市人一样悠闲的生活。告别了“一生困尘土,万事走阡陌”的命运。

    开洲窑子紧靠东河区,“包干到户”后,村民开始种些城里人喜欢的时新蔬果。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保土安生”到“征地转型”,获得了“青苗补偿”、户口“农转非”等待遇。盖起新房,买回现代化电器家具。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这辈子管够了。”但他们并不满足,在现有土地上搞起综合生态田园建设。朴实无华的农牧民,终生在用自己的行动说明着一个著名的论断:“生活不是苦难,也不是享乐,而是我们应当为之奋斗并坚持到底的事业”(托克维尔语)。

    在一些传统的村落里,仍能看到北方乡村的真相与灵魂,更衬托出内心的欣喜亮色。使自己身上已经麻木的东西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亚特·森指出,贫困并不仅仅在于收入和消费水平,更重要的是享受教育、文化、医疗、职业的自由程度。石拐区对一些偏远闭塞自然村进行搬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布局建构。同时实施退耕还林,配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整治生态修复。它显示了一个时代乡村的重组与更新。

返乡的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乡贤从各方面连接农牧民和政府部门、外地企业,他们是活的网络,乡村发展的助推器。这些从乡村走出的精英们“告老还乡”,反哺故乡。

查看更多>>
上一篇:写给父亲的诗 下一篇:我家的春夏秋冬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