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哲学

2020-03-08 11:24 编辑:帅凝天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哲学家们说:"哲学是智慧的碰撞。"庄子这种具有大智慧的人无疑具有很高的哲学境界。而他又把自己这种崇高的哲学境界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中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似乎都是矛盾的。他有冷漠的一面,看透一切,明晰一切;对名利,对是非淡薄。他又有热血沸腾的一面,用辛辣、犀利的寓言对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人进行冷嘲热讽。

于丹教授曾经评价庄子说:"如果能把孔子称为圣人,那么就应该把庄子成为神人。"他的"神"体现在,庄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顺应自然,尊重万物的变化;他坚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他有着宁静、平和的心态,在名利和贪欲面前,他不屑一顾。

吴文英在《庄子略见》中曾经这样评价过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可以说,庄子在人生观上体现的美,是美的让人无所适从的。就像他在著作中写到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庄子就像他所谓的天地一样,虽然低调、淡泊,但又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他的这种魅力就体现在他"矛盾"的人生观中。

庄子他富有哲学意味的人生观中总体包含着以下主要四个方面:他所追求的自由的人生体现在:顺应自然、崇尚自由,他在追求的自律的人生体现在:坚持人的本性*、淡泊名利、抵制贪欲。



一、顺应自然

哲学中讲的人类的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庄子的与众不同在于,其一生中只有对自然的认识,而没有对自然的改造。庄子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洞察和独到见解。

鲍鹏山曾这样评价庄子说:"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的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茫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天籁。"

这便是庄子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使自己的身心都融入到自然中去。不顾世人的眼光和世俗的法则。

在《庄子。齐物论》中写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放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

这一段的意思是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他物方面来看就看不到这方面,从自己这方面来了解就知道了。所以说: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这就是彼此相生相存的道理。虽然是这样,但生的同时就出现死,死的同时就出现生;正确的同时就出现错,错误的同时就出现正确;正确的就任它正确,错的就任它错,正确的错的都不计较。因此,圣人不是通过是非之途,而只是客观地反映自然之道,也就是这个道理。"此"就是"彼","彼"也就是"此",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果真有彼此的区别吗?果真没有彼此的区别吗?消除彼此的相互对立,就是道的关键。得到了道的关键,就像抓住了环的中间,就可以应付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明净的心态去观察事物的实况。

自然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况且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和人的意识而转移,因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既然自然界是客观的,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庄子的人生观中也带有唯物论的观点,超脱之中带有客观和冷静。他认为,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又是在绝对的运动的和相对的静止中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便是辩证法的观点。其实,真理往往不是在争辩中分出个高下优略,不用计较事物的绝对是非,而是用心灵洞察出自然界的真实境况。

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到:庄子的人生观是"外化而内不化",意思是不受外部变化万千的物质世界的影响,而内心有所坚持,否则将会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干扰。安定的身心,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坚持内心的同时,做到对社会的顺应通达。

在《庄子》的《养生主》中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疲惫不堪!既然知道这一点,还要去追求知识,会更加疲惫不堪!做好事不追求名利,做世俗认为的"恶"不要遭到刑戮之害,做事顺应自然,就可以明哲保身,可以修身养性*,可以高寿善终。

庄子对名利和身心的认识集中体现在这一段。既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虽然有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依赖于客观条件,但客观条件不足时,不要勉强身心去做无用的努力,否则会身心俱疲。但庄子的这种观点并非消极、厌世或者鼓励无所事事,而是教给我们,调养身心的方法是顺应自然,有求知欲但不强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客观地审视自身的条件,以条件为基础,以规律为指导,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的身心获得良好的调养和发展。

联系现实,当今,中国共|产|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与庄子的人生观中的顺应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和谐社会简单的说也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要落实好这两个治国的观念,就要做到庄子在几千年前所说的:尊重自然界的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发展,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调养人的身心方面,做到顺应人的本性*,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二、崇尚自由

庄子在《应帝王》中写到这样一个寓言,以此来说明他崇尚自由,并解释自由的对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这个寓言是这样写的:

天根游于殷陽,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又复问。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此段译为:天根问于殷陽,走到蓼水的上游,恰巧遇到无名人,他问无名人说:"请问治理天下的方法。"

无名人说:"去!你真是个鄙陋的人,问什么要问使人讨厌的问题呢?我正在和造物者伴游,厌烦了就乘着虚无缥缈之鸟,飞出天地四方之外,遨游于无何有之乡,安处于广阔无际的旷野。你为什么要用治理天下这样的梦话来扰乱我的心呢?"

无根又问。

无名人又问:"你游心于恬淡之境,清静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夹杂私心成见,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这一段中对无名人的描写就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一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看透一切人世百态,明确一切治国要领,但他的身心又不愿被外物、

被名利之事所束缚,他所追求的仅仅是无忧无虑的"游",而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抛开外物,翱翔于属于自己那一片天地,尽情的"游"。庄子追求的不是仅仅为了蝇头小利而落得"心为形役",而是追求高境界的"放浪形骸之外"。

而庄子所说的自由,不是无道德约束的任意的胡作非为,而是在"道"的基础上的一种洒脱的人生观。身心不为外部的事物所奴役,灵魂脱开自己的肉体便纯净简单。

从哲学上看,人本身对自由的需求就是人自然属性*的一种,人的自然属性*的客观的。既然是客观的,就必须坚持、顺应、得到尊重。

三、坚持人的本性*

道家认为:人的心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外在的羁绊和刻意的锤炼。

于丹教授在她的《庄子心得》中讲到:"去掉所有的强制,世界是一片葱茏的面貌。我们今天繁华的物质世界,不是不够美好,而是这种美好带有太多人的痕迹,和社会化的标准。我们能够贴近自然的地方太少了,应该让自己的心合乎自然。"

而违反人的本性*的一面是禁锢人的个性*,束缚人的本性*。但无论在现代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有束缚人身心发展的例子,而可悲的是,这些例子还不胜枚举。

《庄子》中就有很多他所抨击的反面的例子。

《庄子》中的《在宥》提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婬*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婬*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人欣欣焉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人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本段的意思是:只听说使天下自在宽容,没听说治理天下。人们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们宽容,只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德行。天下不扰乱其本性*,不改变其德行,何须治理天下!从前,尧治理天下,使人们高高兴兴身心快乐,这是不安静;桀治理天下,使人们劳累疲病身心受苦,这是不舒畅。不安静和不舒畅,都是违背德行的。违背德行而能够长久的,这是天下没有的事。

就像老子提倡的小国寡民一样,国家需要无为而治,顺应其百姓的天性*去治理。无论是再有德行的尧舜也好,或是暴虐婬*乱的桀纣也好,治理国家的方法都是改变了黎民百姓最初的习惯和性*情。这是庄子多不提倡的。

《庄子》的《天地》中,用树木来比喻人的本性*: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意思是:百年的大树,破开做成祭祀的酒器,涂饰上五颜六色*的文彩,将剩下的断木抛弃在沟中。牺尊和抛弃在沟中的断木相比,则有美和丑的差别,但在丧失了树木本来天性*这一点上,两者却是相同的。

把这个寓意应用在当今社会,例子也数不胜数:伯乐为使马成材而把宝马良驹原本有一点点缺陷的地方进行刻意的雕琢,让其失去了它的本性*。在就在几年前,科大少年班调训了一些所谓的"天才儿童",对他们进行早期的高等级教育,让他们在基础知识都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学习大学课程,由于这个实验的急功近利耽误了一批学生,最后也没有多少学生真正成才、而达到他们最初的目的。很多园艺家为了做出各种千奇百怪的盆栽,而把花卉从幼苗时期就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模子里,改变了它原本的生长状态。

上面的例子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或植物,禁锢他们的本性*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便是庄子反对的观点。

四、抵制贪欲、淡泊名利

在庄子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桩令常人听了难以理解的事情:

楚王曾派人去请庄子做官,说愿意以天下相烦,客气得很。此时,庄子专心致志地在濮水上钓鱼,眼睛直盯着水面上的闲逸的浮子,没有理会这飞黄腾达的机遇,冷冷的把使者打发走了。而他自己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弋尾于涂,虽不如孔孟炫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

鲍鹏山在他的《寂寞圣哲》中对庄子的这种超脱的行为评价到: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于丹教授解读《庄子》时说:"当人在追求名誉的时候,心已被束缚"而庄子就是对名誉的无动于衷,才使得他的身心真正的自由、豁达。在不被名利所牵累的同时,做人才真正的坦然、淡定。

庄子的行为真正符合了那句话:志于道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庄子毕生的追求就是"志于道"吧,他不仅对蜗脚虚名、蝇头微利无动于衷,甚至对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也不屑一顾。

古往今来,有多少圣贤之人,怀着与庄子一样的心境与气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庄子的人生观中体现出来的是追求豁达的人生和自由的身心,但同时又对自己内心的准则和人生的观念有所自律和坚持。

庄子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激*情与超脱,两者奇迹般的溶合在一起,大凡一般人在激*情与超脱之间只能取其一,并已显难得,而庄子却能熔铸而兼之——从超脱上讲,没有人能像庄子一样藐视一切,漠视一切,高高在上的俯视一切并嗤之以鼻。没有谁能像他一样热爱一切,充满激*情的对我们谈论一切。

在极端的藐视里有极端的体察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极端的失望与无奈。这当然归源于庄子超人的理智与心灵:他的理智,时刻像哲人那样清醒,如蛇行草上,不粘不滞,寒气渗透又敏锐无比;他的心灵又无时不像世人那样沉醉,如鸽立檐间,不怨不怒,怜悯四溢而柔情万种。他当众把一切都置于脚下,作践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他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查看更多>>
上一篇:蝴蝶的歌唱 下一篇:补天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