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凉都
2019-05-23 10:01 编辑:危听白
我回老家看望母亲,乘高铁到了宜昌,朋友说要开车送我回家。我本不想麻烦他,但听说走后河,这是一条我未曾走过的路线,于是接受了这份盛情。在资丘和宜昌之间,我往返过无数次,但都是从前河走,逆清江而上,或顺清江而下。后河这条路,需要翻过火烧坪。在我离开家乡后,原本贫困出名的火烧坪,竟因种植高山无公害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我一直想有机会去看看。
我们从宜昌出发。车过西陵长江大桥即向西南沿高速而行。那时还是九月,宜昌的天气火热。越野车在弯弯曲曲忽上忽下的公路上走得很是平稳,很快,就进入长阳境内的高家堰镇。大山褶皱中的小镇,潜伏在沟谷间的丹水,逶迤着伸向山际的高速公路,苍翠的群山,次第在眼前一闪而过。似曾熟悉的山,似曾亲近的水,虽然是第一次途经这里,我的心早已柔软起来,仿佛和这山这水有着不绝的前世今生。
朋友说,两个月以前,他来过火烧坪。现在的火烧坪,正谋划一条“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对于火烧坪,我的最初印象,这里山高人稀,粮食收成少,茅屋很多,光棍到处有,山上的姑娘千方百计要嫁到山下的人家。山上和山下的人家除了这种姻亲,大多还另有一层牛脚户的关系。那时,一头耕牛好几户人家共有,每户一只牛脚,甚至有的人家只拥有半只牛脚,有点像现在的股份制。山下人多,地势不平,山上人少,地广平阔。从下半年到冬天,牛归山上的人家饲养,等开了春,山下人家牵牛下来犁地,一直养到秋天。山下人家上山牵牛时,往往还从山上背几个包白菜回来,包白菜、球白菜是山上的特产。这样的日子,大概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忽然就有一天,火烧坪真像被火烧过一样,在四村八邻间火起来了,青树包村一夜之间都种上了球白菜,施农家肥,不打农药,凭着土地自身的肥沃,种出的蔬菜又胖又嫩,将大自然的菁华都汇集到了新鲜的茎叶之中。这些新鲜蔬菜,先是卖到了宜昌,接着卖到了省城,赚到一笔他们想都不曾想过的大钱。渐渐,青树包村发展成反季节蔬菜基地,除了萝卜、土豆、青玉米,栽种西红柿、辣椒、包白菜、球白菜也成为整个村庄的主业。大片的荒山被开垦出来,大量的农地被整体承包,青树包在短短几年间就成为最富裕的乡村,小镇上聚集着来自周边巴东、五峰等地的数千民工,八轮或十六轮的货车排队上山,装满蔬菜又缓缓下山,运送到全国各地。村里的乡亲们富裕了,一个家庭年收入几十万,成为很平常的事。这么一座贫困的高山,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超过了山下,山上的姑娘们再也不愿意嫁到山下去了,山下的姑娘们忽然就有人愿意嫁到山上去当老板娘了。
下了高速公路,转入县道,在榔坪镇短暂而过,就到达火烧坪境内。虽然是县道,铺设得也很不错,颠簸的土路早已成为历史。上山的路弯弯绕绕的,一会儿穿过这座山头,一会儿又进入那个沟谷,在盘旋式的抬升中,渐渐看见了遍野的蔬菜和嫩包谷。在进入火烧坪的那个山口,矗立着一块巨石,刻着四个大字:云中凉都。我说,下车看看吧。
我和朋友向那块巨石走去。朋友说,火烧坪如今向观光休闲农业转型,正在规划生态综合体,发展观光休闲民宿。在这方面,我知道朋友有经验,他的第二居所,就是恩施的苏马荡,也在海拔超过一千五百米的山上,他就是苏马荡的文化使者,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他为苏马荡代言。面对四个红色大字,顿时仿佛真的进入了云中,远处的是云,近身的是雾,人一下子澄明起来。这个凉都,真材实料,即便是仲夏,也有自然的山风拂过,不需要空调,不需要风扇。盯着这四个大字,我蓦然感触到了一座山的生命律动。
汽车在峰谷间的盘山公路上绕行,浓雾渐渐退去,云海般山峦浮现出来,如同置身于尘世之外的仙境。在公路两边,我看到了一片片六分熟的包白菜,一架架青涩中泛着白光的西红柿,有些地里残留着些许小萝卜,大萝卜显然已经装车拉走了。还有些地方,覆盖着长条薄膜,不知会是哪些幼苗即将破土而出。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它们的生长期主要集中在仲秋孟冬,正好补上了时令蔬菜的断档期。山中的农民,早已修整起气派的楼房,记忆中童话般的茅草屋怎么也找不到了,竟心生出些许怅然。怅然之余,是发自内心的高兴。驶入青树包村,小镇的身影水墨般从流动的轻雾中洇了出来,这样的小镇,正是记忆中的老样子,有些陈旧,一点也不破落,处处散发着时光的气色。面对此景,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我拍了几张雾中小镇,发到朋友圈,我要告诉亲友们:此刻的我,正在云中凉都,特意设置了发送的位置。
朋友轻车熟路,直接开车进了乡政府。这天正好是周末,乡党委书记李德兵正从外地赶来。趁这个间隙,我在四处转了转,和周边的人随意聊了起来。我才知道,青树包这个高山蔬菜基地的缘起,起初也是偶然的。1997年,农妇吴家春一狠心承包了三百多亩菜地,当年卖菜收入意想不到有几十万元,除了还清家里欠下的债务,她用余下钱滚动发展种植蔬菜。如今的她承包经营五百亩蔬菜基地、五百亩草场、安置农民工八十五名,被誉为“高山蔬菜女状元”。也许,吴家春当初的种菜,仅仅是基于还清债务这一朴素的想法,只是基于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经验,她没想到会形成聚集带动效应。乡党委和乡政府借势挖掘优势,利用这里地处冻土地带,土地天然肥沃,平均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低的特点,推动将反季节蔬菜销到了国内外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带动了当地的观光旅游、中介服务、餐饮住宿、运输、仓储等行业发展,成为推进“两个转变”的典型。二十余年来,火烧坪依靠高山蔬菜早已率先脱贫致富,成为全县最富裕的乡镇之一。邻近的地理生态相近的黄柏山,学习火烧坪种植反季节蔬菜,短短几年也诞生了一大批十万元户、百万元户。
闲聊中,老同学田丰华的电话来了。原来他就在火烧坪开办地膜加工厂,长期驻扎在这里。田丰华过来时,竟然穿着薄棉袄,颇令我有些意外。趁我们寒暄之际,朋友伺机拍了张照片,说是要留作记录。朋友这么一提醒,我忽想起此刻就身在“云中凉都”。很快,李书记到了,带我们去食堂用餐。在食堂的墙上,我看到了摄影家镜头下的凉都,冬天大雪覆盖的,秋日夕阳西下的,夏日满山葱绿的,田野、山峦、房屋,它们在摄影家的眼中都流泻出静美的韵律。李书记给我们讲火烧坪的“凉都”行动,如何将蔬菜基地和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如何将山村打造成都市向往的夏日凉都,如何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合到正在兴起的民宿旅游,如何让富起来农民的日子有滋有味。作为一乡主政者,他更像一个企业经营者,对“凉都”计划如数家珍。我看到了一种敏锐与远见。吃完饭,我进到一户人家,一个大妈正在切红辣椒,房子里收拾得很亮堂。大妈见我看着空调,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是娃们装的,到了冬天才开暖气。”是啊,这么高的山上,出门就有山风,再热的天屋子里也是清凉的,哪里需要人造冷气,真是羡煞我了。
曾经最穷的高山,在时代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探索出一条走向富裕的路子,而现在,他们不满足于鼓起来的钱包,还要和世界更近,要向现代化的观光农业靠近,要把自己建成宜居小镇。我想,以后回到故乡,我可以长住在这里了。
查看更多>>上一篇:茅洞桥年景 下一篇:城里雪 乡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