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读散文|父亲

2021-06-19 11:22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文/佑子


“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语言复杂,对父亲的称呼有多种我不曾统计,我只知道有爹爹,大大,爸爸……家乡五寨地处中国北方,口语里通常称父亲为“大大”。据我所知,父亲的父亲,父亲都是叫着他们的父亲“大大”长大的,我也是叫着“大大”长大的,可是从我儿子开始改称“大大”为“爸爸”了。我无法判断这种称呼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我隐隐之中觉得我们在慢慢地遗忘并抛弃着历史!就如同中国人过去一直讲的是汉语,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从上学之初就开始学习英语一样,总感觉我们的做法是在怀疑我们自己的文化。但不管怎样,中国人还得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存,还得在中国的环境中称呼。我们在日常口语中还得称“大大,爸爸或者爹爹”,书面语中,为表达尊敬还得称“父亲”!

父亲今年76虚岁,已到垂暮之年,他在儿子的心中用三言俩语真还说不清楚。

一、童年多难 死里逃生  

父亲的童年,他自己也是听他母亲、我的奶奶说的,非常不幸。1946年的中国正值日寇被驱出中国,国共两党转而分争天下之际,中国百姓生活在战乱,贫穷,饥饿,困苦之中。医疗条件几乎等于零,儿童一出生就面临着因不能接种而夭折的命运。当时儿童可能遭受的“天花”,包括豆彩、糠彩和麻彩,父亲没有躲过其中任何一个。当时出生的儿童有一半都会因天花而丧命!与那些夭折的孩子相比,父亲是个幸运儿,五岁的时因“当彩”,父亲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不得已重新开始学习走路。七岁时帮爷爷奶奶送水,差点儿被朱家川河的洪水卷走…

二、学有所成 回村务农

7岁入学,四年小学,二年完小,即考入五寨中学。1958年岢岚、五寨、神池三县合并。1961年父亲以优异成绩入五寨中学高三班,系五寨县历史上第二届高中生,当时神五苛三县只招一个班。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五寨中学盛况空前,不同凡响:校长王允治,心怀学子,锐意改革,招贤纳士,一时间五寨中学藏龙卧虎,师资强硬,名师辈出,学术气氛浓郁,山西大学毕业的学子为师者比比皆是。1964年,父亲高中毕业,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三、一朝为师  终生无悔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是新旧社会农业发展的转折点,农村的广阔与包容绝对会超出你的想象。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伟大口号指引下,文化程度,思想,技术都会被一个“劳动者”这个特殊的名词彻底覆盖。

然后人们会在慢慢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人和人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就因为他们文化程度,思想,技术有别。于是领导把不同的劳动者进行了劳动分工。父亲就是在领导的发现中成了一名农中的老师。

因为当时真的不缺乏劳动者,缺乏的是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而父亲具备了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的全部条件。

可能是因为有文化的劳动者已经饱和了,于是父亲不再当农中的老师,再次沦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一一农民。

作为三县招一班的五寨县历史上的第二届高中生,父亲的自豪感是有目共睹的。在领导的夸赞,学生的认可以及自己的自信共同作用下,父亲不费吹灰之力成了一名穿中山装、别自来水笔、教授全日制初中的光荣的人民教师。与其他老师所不同的是,父亲的教师身份前加了“民办”二字。按照汉语语法分析,“民办教师”属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重心在“教师”上。有了“教师”这一称呼,父亲便一如既往把这一职业一路走到黑。

父亲的学生时代,中俄关系密切,外语是俄语,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教过俄语,因为俄语后来在学校里不上了;父亲也没教过英语,因为他不会。除英语和俄语外其他科目没有他没教过的!无论哪一门功课,不管板书,教学,还是考试成绩都是出类拔萃的,有学区和教育局的奖状为证。

小学时,父亲是我间接的作文老师,可以说我的写作就是父亲手把手教的。小学时我的作文每次都是老师当场朗读的范文,现在想来都感到惭愧,因为作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包括标点符号都来自于父亲。尽管我窃取了父亲的劳动果实,但是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对作文的评判有自己的标准一一至少我可以看出一篇作文是优是劣!

初中时父亲是我的历史老师。父亲讲历史的时候不会照本宣科,总会在课程之外讲出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历史当时是副科,考试一般不考,但是同学们最喜欢上父亲的历史课。翻开《五寨县教育志》,不难发现父亲所在的韩家楼中学每年的中考成绩是显著的,绝不亚于五寨第二大镇一一三岔。

1999年(时年父亲53岁),父亲通过考试的方式,考取五寨师范民师班。至此,父亲身份前的“民办”‘才彻底除去,也才堂而皇之领到一个正式教师应领的工资。

为适应工作需要,父亲曾辗转于寒家楼、下鹿角两乡多村,直至2006年退休。

四、耕教为主 多艺持家

民办教师是一个尴尬的称呼与职业,对于父亲而言,这个称呼只给了父亲人格的尊重,并不能改变父亲农民的本质。 家庭的经济来源还得靠百分之六七十的农业收入!

(一)木匠

为了养活一家五口,父亲曾辞去教师工作回村务农。农忙之余拜师学习木工手艺。手艺精进时曾远赴神池岢岚境内揽工做活,小到桌椅板凳,箱柜,大到门窗,起房盖屋,难的风箱、棺木均无所不能。生活境况稍有改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浪潮开始席卷中国农村。于是木工活做得风生水起的父亲只好带着二叔不得不结束“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作,收起了锛、斧、刨、凿、锯尺和墨斗,做起来本本分分的农民。

1980年韩家楼学区缺少教师,父亲二次登上了讲台,当了名副其实的民办教师,开启了他脑体力劳动并存的人生旅程,这一干又是20多年。

为了养活一家五口,父亲起早贪黑劳作在庄稼地里,上班时间工作在学校。不到30岁,父亲的头已经白了多一半,牙齿掉了1/3。年轻的时候,父亲就没有睡过午觉,生活的艰辛过早地剥夺了父亲的青春。

(二)阴阳

爷爷的并复哥哥是家乡有名的阴阳,过去曾在太原晋阳街打挂算命维持生计。据爷爷说,我这位唤作管玉宝的大爷爷,机敏聪慧,多才多艺:在过去村办的“冬书房”只上了三冬书,却可以通读一般的书籍,《五行》,《周易》,《奇门遁甲》,《麻衣相》,《一掌径》,《针灸》,都有所涉略。阴阳择日,相面,做法,纸作,壁画,阴阳宅选地,行医,说书无一不精,其英名享誉周方四邻。这位大爷爷晚年丧子,子亦无子,遂将阴阳择日之衣钵传予父亲。

“阴阳”一业在春秋战国时属于百家中的一家,很有名头,有与百家争鸣之势,可是到了近代开始没落,不被政府重视,入不了正流,只是在当地广大百姓中有着宗教般的认同。民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得看“八字”,这常常与阴阳学说分不开。比如男女婚配,一看五行,二看属相。若二者皆不合者,婚姻一般不会到头。甚至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蛇盘兔,必定富”,说的是蛇兔结合配上婚;再有“蛇遇猛虎如刀割”则是蛇虎俩相不宜婚配!大爷爷过世后,朱家川河流域百姓,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掏炕,动土,乔迁都会到管家湾向父亲问询,父亲均悉心择选,给问日者选吉日良辰处理各项事宜。问日者,有多给多,有少给少,父亲从不计较。

若问阴阳该信不该信,我个人深信不疑,只因自己亲眼目睹过一次。有回是十月十三,记得当时我上初中,下早自习后来了一个陌生人,说是兑堡村的,向父亲问事:来人说他选了农历逢三、六、九的日子搬迁,他要把一个向阳的土窑洞腾出来做磨坊,一个上午搬的好好的,可是中午却出事了一一他正要把最后一平车土往外运的时候,窑洞坍塌了,人就压在了下面,死了。那人问:为什么三、六、九日搬迁动土人还会出事?父亲不慌不忙,打开他的“阴阳经典”仔细查对,反复考证,答案是:十月十三的那个时辰为凶!

父亲的话音一落那人和我都非常吃惊,同时向父亲投以敬佩的眼光。那人满意地掏出五元钱,对父亲说:“管老师,我们都知道了,您买两盒烟抽吧!”我记得那时候五块钱可以买俩盒好烟。

(三)羊倌

我大学别毕业那年,父亲挣上了正式教师工资,虽比当民办教师时工资多了一些,但积贫积弱的历史注定家庭的整体经济实力仍然很薄弱。为了改变这种极度贫困的状况,父亲一退休,就开始放羊,其主要目的就是能给我拉扯个媳妇(我上大学前曾说只要父母供读了大学,剩余的事都由我自己来做)。

父亲也许认为当时养羊是可行的、能够迅速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唯一手段,为此他向许多有经验的羊倌们求取真经。 这与父亲凡事“干一行,爱一行,精通一行”的人生信条分不开。求教中父亲得知:羊属于反刍动物,吃进食物以后要经过多次反刍才能够把养分吸收,每天反刍的次数越多,羊所获取的养分就越多,也就最容易上膘。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一天“三饱”,“四饱”。专业的受雇于人的羊倌会在回家时让羊吃的饱饱的,一天当中吃饱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入圈时吃得饱饱的,也只是给主人看看罢了!父亲放羊不是受雇于人,当然就不必要做面子工程,让羊每天多饱几回就好了,为此父亲无论冬夏春秋总是早出晚归。每年秋天,父亲放的羊每只毛重都在100斤以上,让一辈子有经验的放羊官都大掉眼镜。羊想上膘,保证每天饱几饱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养圈的干净舒适,喝水量要充足。父亲说:只有羊在舒适的环境起居,喝好水,才能够保证“上羔率”,羊放得又大又肥很重要,多下崽、可持续发展才是养羊的硬道理。

最神奇的是父亲数羊从不按阿拉伯数字,而是照羊的亲属关系去数。因为在父亲眼中羊群里各有各的称呼或者代号,他不但认识每只羊,更清楚羊与羊的亲缘关系。有回我协助父亲放羊,进村前数羊,左数右数刚好缺一只。父亲得知情况后用目光扫了羊群两遍说:“马耳子”娘不在,莫不是要下崽了?二明,你快返回去察看!”察看结果如父亲预判,“马耳子”果然下了一只肥硕可爱的小羊羔!后来我把父亲数羊的办法用到了教学当中,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说到底,放羊和教书一样都需要付出爱心,唯如此才能够收到厚报!

放羊,其实是件综合性工程:放羊,担水,垫圈,舔食盐块,疾病预防控,绞毛,下绒一样都少不得,所以表面上是一人放羊,其实是多人参与!

说穿了世界上的任何职业都是相通的,老百姓种地时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是一样的,你不好好放羊,羊就不扶你!

(四)嗜好

生活在农村不会喝酒无所谓,不会抽烟,有点不像男人。父亲既能抽烟,又能喝酒,所以从传统的眼光看父亲很男人。

父亲年轻时喝酒抽烟时很有节制的。农村有句俗语叫“穿衣吃饭看家当”。士改时我们家的成分是中农,这个成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爷爷的父亲那一辈开始,历代都是实诚的农民,从爷爷、父亲的口传中得知:家庭从来没有大富大贵过,也没有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跟大部分北方农民一样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父亲抽烟抽的是爷爷种的小兰花,爷爷种的小兰花档次不算低,可与过去市场上流行的“桂花”、“红山茶”香烟媲美。

父亲抽烟的历史比喝酒的历史要长得多。烟抽的是自家种的,不打不算,也无关痛痒。偶尔一些正规场合要抽从商店里买的洋旱烟。

过去一瓶高粱白酒也就三五块钱,但是三五块钱在过去是奢侈品,所以即使爱喝,也只能忍着,只有在婚丧嫁娶或者特殊场合才能够解一回馋。父亲酒量不算大,半斤四两的样子,简单可以应付一般场合。年轻的时候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父亲不咋喝酒,很少见父亲醉过。退休以后,儿女都成了家,父亲喝酒不再小打小闹,而是专门有人给送酒,一送就是50斤!一日两顿,中午和晚上差不多共喝一斤酒,后来一日三顿酒,总量要超过一斤,再后来就记不清一天喝多少顿了,想起来就喝上两口,不耽误做营生。父亲喝酒不计较场合,只要有酒多人,俩人,独饮都可以!我私下里猜想:父亲年轻时候确实是让穷给憋屈坏了,喝不上酒。晚年条件好了,他想把年轻时的缺憾补回来!每天差不多一斤酒,对一个退休老人来讲确实是有负荷的!父亲有个好习惯,喝完酒后倒头就睡,睡眠质量也好。醒来时该干嘛干嘛。

男人喝酒原因是不固定的,情绪有变定会喝。高兴了,遇人生四喜(洞房花烛,他乡故知,金榜题名,久旱甘霖),喝;痛苦了,遇人生三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也喝。1989年,姐姐考上了中专学校,父亲,把倒起的酒全喝,说过的话重说,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气魄。“金榜题名是人间第一大喜事”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姐姐当时成为我们家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这不仅是姐姐的光荣,父亲的兴奋,更是我们整个大家族的荣耀!父亲69岁时,哥哥患急性心脏病离开人世,此为人间三大悲剧之一。从此父亲沉默寡言,唯对酒情有独钟,也许就是在此时父亲的喝酒已经不再受顿数的限制,醉酒后泪流满面!经过我、姐姐及众亲人朋友劝慰,父亲经过七八年慢慢地从丧子的悲痛解脱了出来。从去年开始不再借酒浇愁,父亲终于戒酒了,吸烟也不比过去,但是睡觉的本事却长了不少,只要找个机会,哪怕是坐在椅子上都会很快进入梦乡!言语也比过去少了许多,没什么紧要事,一般不和人主动打招呼。记性超级差,早上吃了什么中午就忘记了。

五、不懂“孝”意,难懂父亲

文学作品中,常把父亲喻为“天”,把母亲喻为“地”,表达了父母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高度。而我对父母的意识,没有别人那么高大上。

我个人觉得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在读书,另一方面在读“孝”。但是我个人认为“孝”比书难读,尽管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敬孝更是一辈子的事!

从记事起,家里每吃一顿顺口的,父亲总会授权母亲给爷爷奶奶盛饭,油糕烩菜、花卷烩菜不等,只要顺口的都端。端饭的工作由哥哥、姐姐或者我去完成。久而久之,给爷爷奶奶端饭就成了一种习惯。

后来我在城里上了班,父母还在村里,每次回村,我都习惯带好多村里面吃不到的东西,父亲爱喝的酒,爱抽的烟,以及肉蛋奶菜是每次必买的!

现在父母已近垂暮之年,让他们最恐怖的不是吃穿,而是孤独。所以只要有功夫回去陪陪父母,做点家务,唠唠嗑,他们是最开心的。当父母到了不看吃穿的年龄,陪伴成了他们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父母的小病,不是来自身体的,而是来自心灵的。只要有工夫,陪陪他们,他们的眼睛就就会闪出平时看不到的光芒!

小的时候父母不讲原则倾其所有抚养我们长大,甚至我们都成家了,还是放心不下。父母对我们的爱,上帝都做不到,或者说父母就是我们一生的上帝,即使到了自己不能动弹的时候也不想拖累自己的子女!我们能陪伴父母的,只是他们长病不起的短暂的日子。然而就是这短暂的陪伴,好多子女却获得了“孝子”的殊荣,真是惭愧啊!

六、学优不仕,性格作祟

上个世纪60年代,三个县招一个高中班的时代,一名高中生的水平不亚于现在一名博士生的级别。家父的同学中,据说出了七个地市级干部,30多位县团级干部,然而父亲却在家乡以耕读终其一生。

对此,我曾纳闷过多年。直到与父亲近距离生活的时间一久,我才知道原来是父亲的性格使然。有句俗语讲:“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俗语主要是说年少是读《水浒传》,年老时读《三国演义》对人成长无益!家父少时读的最多的文学著作是《水浒传》,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结果家父就像作品中的“梁山好汉”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遇到生活中的不平之事,他总会第一个跳出来主持公道。自然地伤害得罪了不少人,影响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加之爷爷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未能在人生的叉路口给他指点迷津,导致父亲一生基本上在农民、教师等社会低层辗转而无大的建树!

总结:父亲聪明率直,善良,倔强,忠诚守信,刚直不阿,一生勤劳奋进,多业持家。虽前半世命运多舛,然晚年子孙贤孝,衣食无忧,也算休得正果,并无太多遗恨!

站在成人的角度,回望父亲的一生,我不可能让父亲成为一个完人,但父亲在我的心中的位置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从遗传学角度讲,我的血液里,灵魂里,至少有父亲相当的基因存在。通过对父亲性格,人生的观察和分析,我至少可以继承和发扬父亲的优点,而摒弃他的缺点!

农村人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过上好生活,而过上好生活的标志就是能够进城生活。父亲的父亲想进城,没进成;然后把希望寄托在父亲身上,父亲仍然没进成;父亲没有灰心,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我这一代人把进城这个愿望实现了!我不知道这是爷爷的胜利,是父亲的胜利,还是我的胜利?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种胜利是一个家族的胜利,这种胜利离不开每一代人艰苦卓绝的不辍努力。最直接地讲,那是“父亲”的胜利!是父亲的父亲、也是我的父亲的胜利!


查看更多>>
上一篇:散文诗歌 |流淌着花瓣的彩... 下一篇:散文原创|父亲,我下辈子...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