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 |想有一方砚台

2022-04-05 23:23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文字:吴琼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为了磨制工具和研磨粮食作物,人们早已经开始使用研磨器。陕西省临潼县的姜寨,这是今天的地名,在那一时期,不知道这里被叫做什么地方。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劳作者,正在用一个简陋的研磨器磨制粮食。不知道是哪一个细小的环节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他看着研磨器中被碾碎的粮食,突发奇想:这种石磨可以用来研磨粮食,那么也一定可以用来磨制其他的东西。于是,他费尽心思做出一个椭圆形、长17.8厘米、宽14厘米、有两个凹槽的石器,这便是中国的第一方砚台。其实早在此之前,人们便已经开了使用砚台,只不过,之前的砚台是用蚌壳做成的。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自然是孕育了我们祖先的生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蚌壳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材料。而砚为石字偏旁,按照中国人发明汉字的习俗来推断,正规的砚台应该是用石头做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蚌壳做的砚台便逐渐被石砚所取代了。众所周知,砚台自然是用来研墨的,今天看来,砚当属名词,研当属动词。但在《释名》上说,所谓的砚,其实就是研,就是把墨块细细研磨成粉并用水化解。在古代,砚和研其实就是一个字。

中国有文房四宝,笔、墨、纸在其他国家也有,但唯独砚台,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砚台在殷商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时,作为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文字已经基本成熟,毛笔的制作也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人们对于砚台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停留于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开始注重起它的观赏价值来。这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就像人们吃饭、穿衣,从仅仅为了填饱肚子到要求味道精美,从仅仅为了遮羞、取暖到追求做工考究。砚台也是一样,从最初的用来研墨发展到了一定时期,便开始注重它原材料上的昂贵和外观上的美感。考古学家曾在妇好墓中发现了一方玉砚,呈方形,三面有框,底部雕刻有一对鹦鹉,雕工之精细,造型之灵动,让今人都叹为观止。可见,文人到底是更有精神追求的。关于砚台的记载逐渐增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说到春秋战国时期,便不得不提到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便是孔子。孔子与砚台也有很神奇的传说故事。有人说,孔子的一生只用了一方砚台,这显然是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孔子作为中国的至圣先师,讲学无数,韦编三绝,怎么可能一生只用了一方砚台呢?还有人说,孔子在游楚国的时候曾登上过一座山,山上有一块砚石,每当下雨,就有墨汁从中溢出。这种近似乎神话的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如今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砚台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对砚台还有很多唯美的雅称。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为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写过一篇《万石君罗文传》传记,其中有一句说:“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还说 “罗文” 因 “助成文治,厥功茂焉” 封 “万石君”。砚台由此得名石君。唐代文嵩以砚拟人,曾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砚台由此得名墨侯。

在唐宋时代,石砚虽已普遍,但开采困难,制作条件限制,相比较而言,陶砚更便于制作砚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毛颖传》中称砚为陶泓,指砖瓦砚。砚台由此得名陶泓。到了清代,瓦砚、澄泥砚、泥砚、砚瓦普遍出现,有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三足有盖,还刻有山形、龟形等,并刻有花纹,制作精美,形象生动,活泼可爱。人们又将这些统称为陶砚。想有一方砚台,坚毅、美感,充满了文化气息,去体会古人的雅趣人生。

查看更多>>
上一篇:散文 | 挥别三月去喜迎四... 下一篇:散文 | 故乡的婚俗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