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致尧《西津夜泊》

2023-04-05 23:20 编辑:唐念薇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孤帆夜落石桥西,桥外青山入会稽。

  卧听海潮吹地转,起看江月向人低。

  一春衰谢怜皮骨,万国艰虞厌鼓鼙。

  何处商船歌《水调》? 令人归思益凄迷。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代诗歌远逊于唐诗、宋词和元散曲,成就不大。但是其中也不乏抒发真情实感的较好作品。周致尧的这首《西津夜泊》,把抒发个人羁旅之情与反映人民的生活情绪融为一体,就属于这类较好的作品之列。

  “孤帆夜落石桥西,桥外青山入会稽。”首联写作者行踪,兼写所见之景。诗人乘船来到会稽(今绍兴),暮色之中,船只停泊在西津渡口旁的石桥西边。石桥、青山,正在落下的孤帆,构成诗人眼前的绍兴一景。表面看来,首联意绪似较清淡。然而,孤帆夜落的客行,桥外青山的陌生,已经透出诗人的孤寂之感,为结句中的“归思”埋下了伏笔。

  “卧听海潮吹地转,起看江月向人低。一春衰谢怜皮骨,万国艰虞厌鼓鼙。”颔联重在写景,颈联重在抒情。“钱塘自古繁华”,“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绍兴虽不在钱塘江畔,但和杭州一样,都属杭州湾周围地区。颔联抓住这一地区海潮壮观的总体特点写景,不可在地理位置上过于拘泥。“吹地转”,形容海潮声势壮伟;一个“转”字,写尽海潮旋转天地之力。正由于潮势浩大,涛接星汉,因此,连钱塘江上空的月亮也似乎变低了。一个“低”字,既写了月景,又回衬了潮景,极为准确、熨贴。诗人先是“卧听”,后来又是“起看”,是为海潮所吸引,还是被海潮所烦恼?也许兼而有之。但联系下面的抒怀来看,诗人的心潮犹如海潮,奔腾澎湃,无法平息,似乎烦恼更多于吸引。听着涛声,想起自己和百姓的遭遇,诗人无法入睡,便索性起身伫立于船头了。颔联接下去便从自己和百姓两个侧面抒情。春末已临,开了一个春天的百花都已凋谢;自己长期在外奔走,年华流逝,青春消失,瘦得只剩一把皮包骨头了。如果诗人只就个人的遭遇抒发情怀,也未尝不可,但他没有停留于个人命运的慨叹,更想到了百姓。“万国”,泛指全国各处;“艰虞”,艰难忧患;“鼓鼙”,战鼓,这里喻代战争。作者的生卒年代不详,所生活的时代难以确定。但在明代的中后期,内讧不绝,外患时至,人民的厌战情绪很强烈。诗中的“厌鼓鼙”,可能就是这一情绪的反映。诗人想到全国各地的百姓衣食无着,生活艰难,对战争十分厌恶,心中就更难以平静了。诗人能把一己之悲与万众之苦联系起来,由个人的羁旅异乡想到百姓的不能安居乐业,就更加深了诗人的羁旅愁怀。

  “何处商船歌《水调》?令人归思益凄迷。”“水调”原为大唐曲名,这里泛指歌曲;“凄迷”,凄楚、迷惘。这两句是说:哪里的商船,竟有人在欢乐地歌唱?这真使人的归乡之情中更增添了凄楚和迷惘。“何处”暗解起首的“孤帆”,言商船系后至或泊于远处;“归思”照应首联的“入会稽”,联系颈联的“怜皮骨”,点出诗歌的主旨;“歌《水调》”与“万国艰虞”形成反照,寓含了诗人对社会上贫富不均的某种反感,也是诗人在“归思”之中更增添凄楚和迷惘的直接原因。

  这首诗感情深沉、痛切,写景也颇具特色,尤其在抒发游子羁旅之情时容纳了较深广的社会内容,这都是应予肯定的。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及赏析王昌龄《西宫春怨》原文及赏析 谢翱《西台哭所思》原文及赏析黄庭坚《蚁蝶图》原文及赏析《苕之华》 - 《诗经》原文及赏析夏完淳《细林夜哭》原文及赏析 徐子云《算来寺内几多僧》原文及赏析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原文及赏析 宋杰《秧鸡曲》原文及赏析  

查看更多>>
上一篇:王昌龄《西宫春怨》 下一篇:戴赫·劳伦斯《菊花的幽香...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