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梧桐》

2023-05-07 18:55 编辑:全慕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①也。举世习焉不察②,予特表而出之③。

  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④则可,予以“知时达务”⑤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 “观我生进退⑥。”欲观我生,此其资⑦也。

  予垂髫⑧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⑨所坏,不克有终⑩。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 “小时种梧桐,树叶小于艾。簪头(11)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12),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13)。”此予婴年着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14)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欺人语乎?

  (《闲情偶寄》)

  注释 ①编年史——按年编纂的史书。②举世习焉不察——世上的人对此司空见惯没有察觉。焉:于此。③予特表而出之——我特地把它表述出来。予:我。④忘年交——年纪不相当而结为朋友。⑤予以“知时达务”——赞许它能认清时势,通达事务。予:赞许。⑥观我生进退——语出《易经·观卦》,原意为我之所行,可进可退,占者宜自审。作者引用,以说明要注意观察生活的变化。⑦资——取资,凭借。⑧垂髫(tiao)——头发下垂。古时未成年的人不束发,因以“垂髫”指童年。⑨兵燹(xian)——兵火之灾。⑩不克有终——不能有始有终。(11)簪头——簪子,头上饰物,别头发用。(12)如许——如此,这般。(13)而为悠忽戒——以此作为虚耗光阴的警戒。悠忽:游荡度日。(14)不(fou)则——否则,不然。

  赏析 李渔一生,生活放荡不羁,思想不受约束。在写作上,竭力要求内容新奇,语言通俗浅显。他认为,奇才能新,新奇才能美;通俗的语言,浅显的文字,同样能表达新奇的内容,写出优美的文章。这篇短文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和追求。

  首先,立意新颖。题目是“梧桐”,却没有写梧桐的枝繁叶茂,也没有写秋雨梧桐的凄凉,而是抓住梧桐的生长特点,誉之为“编年史”。在他之前,似乎还没有人生出这样的奇想,打过这样的比方。

  其次,论证方法也很别致。按照常规,点题之后应该从正面回答:为什么一棵梧桐就是一部编年史? 他没有这样写,而是以一般花木与梧桐作比较,将花木比喻为 “忘年交” ,而梧桐却能“知时达务” ,它“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能随着人的生长而生长,“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随之大” ,能从它的生长看到人的变化,能象《易经》说的“观我生进退” 。再往下,仍不从正面论述,而是出人意外地引用他15岁时刻在梧桐上的一首诗,从而把他的“编年史”说加以深化和升华: 三五年的时间,“桐大字亦大”,“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 人亦如此,日新月异,因此面对梧桐,“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提醒人们: 不要浪掷光阴,虚度年华。结尾交待一下,说明刻在梧桐上的诗为 “婴年着作,因说梧桐,偶而记及”,“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 ,这也证明 “编年之说” ,并非“欺人语” ,呼应开头的“编年史”之说,使全篇结构显得紧凑而完整。

  这篇杂文的宗旨是借梧桐的生长变化劝戒世人: 光阴荏苒,不可虚掷。这种劝戒并不新鲜,但我们读李渔此文仍给人以新鲜感,原因在于提出论题后步步引申,从具体观察中谈切身感受,加之比喻新颖、对比鲜明,因而就能平中见奇,奇而生新。全篇的文字通俗浅显,但说理深入,笔调灵活,“通”而不“俗” ,“显”而不“浅”,使这篇杂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查看更多>>
上一篇:杂文《不敢求甚解》 下一篇:杂文《辨害》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