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理散文 >散文随笔|焦虑与觉醒
散文随笔|焦虑与觉醒
2025-09-13 20:53 编辑:云彩间
文/毛根强
周末清晨,阳光刚漫过街角,培训班门口已排起零星队伍。家长们攥着课程表穿梭,或边跑边整理孩子衣领,或对着手机确认教室,眉宇间满是匆忙与藏不住的无奈。
巷口处,张阿姨骑着电动车赶来,车把挂着来不及吃的早餐,车筐塞着女儿小诺的保温水杯与画板,后座的小诺紧抱崭新小提琴—— 琴盒亮漆映着晨光,这是张阿姨退掉看中许久的大衣,才凑钱买下的,只因为小诺见同学有新的小提琴后哭闹了三天。
这样的场景如今寻常至极,每个送读清晨,都有无数个“张阿姨”,载着孩子的兴趣与自己的奔波,穿梭在去往培训班的路上。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餐桌上的饭菜从粗茶淡饭升级为精至的菜肴,衣柜里的衣服从缝缝补补变成应季新款。父母们的经济条件远比上一辈更为宽裕,内心却承载着远超以往的教育焦虑。刷到朋友圈里“别人家孩子”的获奖证书,听到亲戚议论“某某孩子考上重点班”,甚至培训班老师一句“再不学就太迟了”,家长对孩子的爱,总让人忍不住想多给一点;多一分付出,便多一分踏实的保障。上一代人常常感慨“当年要是能多念点书就好了”,那些在煤油灯下抄课本、在田埂上背古诗的遗憾,如今都转化为对孩子沉甸甸的期待。他们既担心孩子重走自己的弯路,更怕孩子在 “起跑线” 上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于是便拼尽全力将能提供的一切都堆到孩子面前,恰似老辈人过年时,把糖果瓜子一股脑倒进孩子口袋,满心只盼着孩子能笑得更甜、过得更好。
这份焦虑不仅藏在送读的路上,还渗透在日常的物质满足里。楼下的玩具店老板最清楚这种心情。常有家长领着孩子站在橱窗前,孩子的手指刚指向某个玩偶,家长便立刻掏钱:“老板,包起来。” 前阵子刚流行的遥控汽车,没过几天就被丢在角落积灰;同学脚上的限量款球鞋,孩子刚穿上一天就嫌 “不够潮”。物质像流水般涌来,孩子眼里的光却越来越淡 —— 新玩具拆箱时的惊喜撑不过三天,新衣服上身时的得意超不过半天,仿佛那些轻易得到的东西,从来留不住心底的温度。
暑假到来,培训班的门口更是挤满了人。李姐的儿子明明才上小学二年级,周末要赶三个场子:上午钢琴课,下午美术班,晚上还要去练篮球。有次我遇见她在便利店买面包,一边啃一边看表,嘴里念叨着“得快点,不然赶不上篮球课了”。明明坐在电动车后座上,头靠着妈妈的后背,眼神里满是疲惫。晚上十点多,李姐的朋友圈还会发明明写作业的照片,配文 “为了未来,加油”,可照片里明明的眼皮已经在打架,笔杆在指间晃悠着,像是随时会掉下来。
我们总以为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就是投资他们的美好未来。却没发现,那些轻易得到的满足,正在悄悄偷走孩子的感知力。就像邻居家的小宇,父母带他旅游过十几个城市的景点,回来后,问起最喜欢哪里,他只会说“游乐园的过山车好玩”;给他买了最新的平板电脑,他每天抱着玩游戏,却再也没耐心读完一本童话书籍。父母整天在他耳边说“要努力、要自律”,可小宇总觉得那些话像风一样,吹过就散了 —— 他的世界里,想要的东西伸手就能拿到,遇到困难转身就能躲开,哪里还需要费力去争取、去坚持呢?
有次在公园里,看见一个小男孩因为妈妈没买冰淇淋哭闹不止。妈妈哄了半天,最后还是妥协了,小男孩接过冰淇淋,舔了两口就扔在地上,又吵着要别的。那一刻突然明白,过度的满足就像裹着蜜糖的毒药,甜在嘴里,却慢慢侵蚀着孩子的心。他们习惯了被投喂、被安排,渐渐失去了寻找“食物”的能力与规划人生的勇气。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着娇艳,却经不住一点风雨。
想起小时候,奶奶教我种向日葵。她把种子递给我,让我自己挖坑、播种、浇水。刚开始我总嫌麻烦,浇水的时候要么浇多了,要么浇少了,看着别的小朋友在玩,我好几次想放弃。可奶奶说:“你再等等,等它发芽了,你就知道有多开心了。” 后来,当第一株嫩芽从土里钻出来时,我蹲在花盆边看了半天,那种喜悦比得到任何玩具都强烈。再后来,看着向日葵慢慢长高、开花,我才明白,原来需要等待和付出的快乐,才更长久、更真实。
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体验了。他们要的玩具,父母立刻就买;他们不想做的事,父母马上就替他们摆平。可这样的“顺遂”,真的能让他们快乐吗?我见过不少孩子,手里拿着最新的玩具,脸上却没有笑容;穿着最潮的衣服,眼里却满是迷茫。他们就像被线牵着的风筝,看似飞得高,却始终没有自己的方向。可这份毫无保留的迁就,却渐渐成了焦虑的催化剂。孩子想要最新款的学习设备,父母即便拮据也咬牙满足;孩子不愿参与辛苦的兴趣班,父母便顺着心意频繁更换;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受了一点委屈,父母立刻冲上前替孩子摆平。父母以为这样是在保护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却没意识到,过度迁就正在让孩子失去面对挫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孩子变得更加自我、缺乏感恩之心。
当孩子习惯了索取便有回应,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撒泼;当孩子在温室中长大,走出家庭后面对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当孩子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无法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父母们才猛然发现,自己倾尽所有的迁就,不仅没让孩子成长为期待中的模样,反而让孩子在成长路上步履维艰,而这份焦虑,也如影随形,压得父母喘不过气。这不禁让人思考:家庭教育中,究竟该如何把握“给予” 与 “放手” 的尺度?怎样的爱,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独立、健康地成长?
真正的爱,不是把整个世界捧到孩子面前,而是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勇气,去搭建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应当经历的,不仅是获得的喜悦,也包括追求过程中的汗水与挫折,甚至是求而不得的失落。这些完整的体验,才能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让他们明白:世间没有什么可轻易获得,一切都需要付出努力。
其实,改变过度满足的教育方式并不难,关键是让孩子明白“获得需要付出”,朋友阿玲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阿玲她女儿想要新手机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和女儿一起制定了购买计划:让孩子了解家里每个月的各种开支,每天自己整理房间,每周帮家里打扫卫生,每月读完几本书,坚持三个月就能得到手机。刚开始女儿还会抱怨,可慢慢的,她不仅养成了整理房间的习惯,还爱上了读书。三个月后,当女儿拿到手机时,眼里的光芒比任何时候都亮—— 那是靠自己努力得到的喜悦,比轻易获得的满足更有分量。
还有同事老周,他带儿子去爬山。儿子爬到一半就想放弃,老周没有像往常一样背着他,而是坐在路边,陪儿子一起看风景,说:“你看,从这里能看到远处的房子,再往上爬,说不定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呢。” 儿子听了,咬咬牙继续往上爬。当他们终于爬到山顶时,儿子兴奋地大喊:“爸爸,我做到了!” 那一刻,老周说他看到了儿子眼里从未有过的坚定。
其实,孩子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风吹雨打。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长出更粗壮的枝干;只有学会坚持,才能扎下更深的根。父母能做的,不是替他们挡住所有风雨,而是在他们跌倒时,鼓励他们自己站起来;在他们迷茫时,指引他们找到方向。
周末的时候,不妨多陪伴孩子,带孩子去种一盆花,看着种子从发芽到开花;或者和孩子一起拼一幅拼图,体会从零散到完整的快乐;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比如一起规划旅行路线,一起计算开支。让他们知道,任何得到都需要付出,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
真正的教育与爱是“放手” 而非 “禁锢”:不以过度满足的 “蜜糖” 束缚孩子探索的羽翼,不凭无度纵容的呵护消磨孩子直面挑战的勇气。它的核心,是赋予孩子创造自我世界的信念,引导孩子读懂人生真谛 —— 美好历来不是源于唾手可得的馈赠,而藏于追逐梦想时的汗水、咬牙坚持的韧性与突破自我的成长里。唯有让孩子在风雨中淬炼,才能助其从稚嫩幼苗,成长为能独当一面、撑起自我天地的参天大树,最终实现内心的觉醒与生命的独立。
上一篇:散文|秋日月影,渐渐漫过... 下一篇:夜读散文|灶台上的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