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中的文化精神

2019-05-23 09:54 编辑:成友易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年味是什么?有人说是贴春联的喜庆味,有人说是放鞭炮的火药味,有人说是故乡美食的纯正味。一句话,年味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然而,一位历史学家却说,“年”的味道原本是文化的味道。依笔者之见,百姓说的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与学者说的文化的味道并不矛盾,若将二者统一起来,我们便可更深切地感受年的味道,领略过年的意义。

在不少地方,过年的一个最重要仪式是祭祖。无论是富裕人家在祠堂里面对着祖先画像的祭祀,或者是普通人家在正厅里面对祖先牌位的磕头与供奉,抑或在农村人们到祖坟前的各种仪式,其祭祀的规模、方式虽有不同,但是其背后的情感是一样的,就是对祖先的追怀,就是后辈与已逝先辈、亲人之间的沟通。在这个天涯共此时的时刻,“家庭”变成了神圣的空间。在这样的时空内,人们一手牵着家庭的血脉,一手牵着对未来的憧憬,于是在每一个人心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先的敬畏感、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感,凝结成在新的一年里奋发进取的动力。这真挚而淳朴的情感,其实也是一种家国情怀。千千万万个家庭有希望、有动力、有奔头,我们国家就充满希望和力量。

春节旧时被称作“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即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凝聚着人们对新年新春新气象的无限期待。围绕春节的各种传统民俗,无论是守岁、贴春联、放鞭炮,还是打扫、除尘、洗涤等,无不体现了辞旧迎新的主题和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密码。将这些习俗引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有了庭院整洁、几净窗明的清新环境和喜庆氛围,让人置身其中备感家庭温馨、岁月美好;将这些习俗引入我们的精神生活,就有了历史积淀、生活提纯的精神陶冶和情感升华,让人参与其中顿觉时光匆匆、时不我待。古人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并把它镌刻在澡盆上,意在提醒自己要在洗澡的时候祛除肌肤上的污垢,让身躯焕然一新;后又引申到道德修养上,提醒自己要每天洗涤思想上的污垢,做到“澡身而浴德”。革故鼎新、造就“新人”等民族精神,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各种春节民俗之中,沉淀为我们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转化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自觉行动,从一个个具体人的自我更新上,展示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还有“问年”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的一次过年,齐国派使臣去赵国,接待来使的赵威后还未打开国书,就关切地询问来使:“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臣不悦:“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当即反问他:“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如果年成不好,老百姓吃不饱肚子,那么君王的位子也不会稳,还说什么尊贵呢?历史上,自古圣贤廉臣都有新春察看民情、与民同乐之举。翻看老照片,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陕北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的情景,无不令人动容、倍感亲切和温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人民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每逢新春佳节,都深入基层“问年”,既问情于民,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为百姓排忧解难;又问计于民,与群众共商发展大计,筹划新年度的生产生活。对困难群众、灾区群众,更是牵挂在心,体贴入微。这种“问年”送去的是温暖,凝聚的是人心,形成上下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

无论是祭祀祖先、过节习俗,还是“问年”慰民,都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团聚之乐、欢愉口福之乐,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精神——对祖先的敬畏,对时间的敬畏,对人民的敬畏,这正是春节文化的“内核”所在,过年的真正意义所在。春节之所以特别重要,因为它是春夏秋冬的“春”,也是周而复始的“节”,它是一年中的发动和起点,是希望的源泉。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民族,只有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才能载着希望驶向更美好的一年又一年。

查看更多>>
上一篇:想你的时候 下一篇:《长篇小说选刊》2019年第...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