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读散文 | 纪念抗战80周年:永不磨灭的丰碑

2025-09-11 20:24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望,那场持续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原野上。八十年过去了,当九月的阳光洒在天安门广场上,当雄壮的军乐再次响起,我们依然能听见那些穿越时空的呐喊,依然能触摸到那些永不冷却的热血。

那是一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卢沟桥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平型关的硝烟染红了太行山的脊梁,台儿庄的炮火映照着运河的波涛。多少年轻的战士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多少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多少妻子在村口守望到白头。他们用生命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温度,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我记得在太行山深处,一位老民兵曾告诉我,当年他们村十八个青年参军,最后只回来了三个。他说这话时,浑浊的眼里闪着泪光,却依然挺直了腰板。这就是我们的先辈,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华民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城市到乡村,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农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侵略。我记得在重庆防空洞里,那些在轰炸间隙坚持上课的孩子们;记得在延安窑洞中,那些在油灯下编写教材的老师们;记得在滇缅公路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运输物资的司机们。他们或许没有直接拿起武器,但他们的坚守同样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这种全民抗战的壮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正是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支撑着我们走过了最黑暗的岁月。

那些英雄的面容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战斗到最后一刻,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赵一曼烈士在敌人的酷刑下坚贞不屈,留给儿子的遗书字字泣血。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选择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我记得在东北抗联纪念馆里,看到过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他笑得那么灿烂,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样的笑容,穿越时空依然能温暖我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抗战精神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在敌后根据地,老百姓宁可饿肚子也要把粮食送给八路军;在沦陷区,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在后方,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军需物资。我记得一位老战士回忆说,有一次他们部队断粮三天,是当地的老百姓偷偷送来了一袋小米。当战士们问他们自己吃什么时,老乡们说:"我们吃野菜,你们吃饱了才能打鬼子。"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整齐的方队走过,听着雄壮的国歌响起,我们更应该思考:这些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该如何珍惜?他们用鲜血铺就的道路,我们该如何继续前行?抗战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挑战;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它激励我们,要继承先辈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再次仰望那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灯塔。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只要精神不垮,就永远不会被征服;它启示我们,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提醒我们,英雄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的样子。

让我们记住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先烈们,记住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或许已经模糊,但他们的事迹永远鲜活;他们的生命或许已经消逝,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正如太行山上的松柏,历经风雨依然挺拔;正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永远向前。这就是我们的抗战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方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依然需要发扬抗战精神,保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慰先烈,才能不负时代,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永不磨灭的丰碑,不仅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更矗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提醒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查看更多>>
上一篇:夜读散文 | 教师节快乐:... 没有了!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